【四季歌】构树

标签:
文化 |
今天带皮去弘阳欢乐世界,某人陪她尝试各类娱乐项目,我找了家清静少人的星巴克看《扬州画舫录》,发现里面谈到市集上流通的"楮币"(用楮纸做的纸钞)——其实这个“楮”就是构树,也就是《诗经》里“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的“谷”。明清时,纸钞并不被百姓所乐于接受,不过因为扬州是七所“钞关”之一,被强令使用钞票纳税,也许多见些。
再说回构树,这种树很贱,随处可长,枝型杂乱,也无甚美感,唯一的显性特征是果实,夏初为青色,秋天转红,落地就烂。搞不准,很多人还为被它污损的车子和地面生恼。又翻出前年秋天的一篇日记“昨太阳好,去菜场买菜,露天理发摊的招牌,被照得亮亮的“理发五元(含剃须)”,老居民区有人整土种菜,不知名野花爬在栅栏上,构树的大红果,摔烂在我脚下。惠特曼写《鸟和鸟和鸟》,罗列了目力所及处,各种各样的鸟。读这个名字,真的会感觉他周围有很多鸟。我向前走着,身边是《秋天和秋天和秋天》 ”。
构树的果子一般不供食用,只有乡下人拿构树叶饲养牲畜,另外据我的朋友,木头专家海弟说,有人拿构树的果实来钓鱼……可能是因为少食用价值,构树不为人关注。我还见过一种生动家常的用法是心岱写的,说是顺手摘片叶子拿它洗碗,这个,我一直想尝试一下!
言归正传,这种树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制纸材料,用它做纸防蛀防蠹,所以常拿它制币或抄佛经。有阵子对纸艺很有兴趣,看到孟晖老师写“纸屏的蝶变”。其中有一节还专门是论纸衣的。如下“一如很多传统,纸衣料在中国也遭遇了被彻底遗忘的命运。但是在日本寺院的佛教仪式上,司职人员会穿一种纸做的白衣。另外,历史上,日本很多地方都出产纸衣。具体制作方法是把楮树皮做原料,做成仙花纸,用双手搓一搓,再卷在木棍上押送,揉纸,再制为衣”。其实在中国最早也是僧侣穿这种纸衣,后来变成专为祭祀死人所用。
某年国庆,去看一个韩国纸艺展,展厅里配照片图解了做纸艺品的流程:把楮树皮蒸煮,晾晒,制成韩纸。那个吹笛的牧童,衣服的细节感,让我想起汪曾祺他爹给他故去的娘糊纸衣,能分出羊羔灰鼠和狐皮。我这是瞎想……皮很喜欢他笛子上栖着的小翠鸟。还有一个腌泡菜,蒜瓣上还有点初萌的芽。这桶里堆放的累累蒜瓣,老太太的纤纤银丝,都和那丛生野长的构树有某种亲缘关系!这使我每次路过它的时候,都忍不住抬头多给它两个青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