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色俄罗斯】葬礼

(2014-04-06 07:07:56)
标签:

文化

内米洛夫斯基有个以葬礼开篇的习惯。《法兰西组曲》里的大撤退,可以看作是时代和国家的葬礼。《猎物》开篇,卢克的爸爸就已经是奄奄的弥留。《大卫格德尔》,也是葬礼为始。调子一下沉下去了,内米洛夫斯基从来不肯给商人好下场。尖锐的笔锋,时时不忘讥讽犹太人的敛财和势利。“带着巨大珠链”的富商太太,为了省钱,只给丈夫用最便宜的榉木棺材,长长的覆棺黑纱被撩起之后,露出粗糙的木隙,劣质金属的把手。内米出身富家,对这些物质细节真是随手拈来。葬礼让格德尔害怕,他突然想看见一点熟悉的日常:衣服,矿泉水瓶子,小桌上的日报。小说的结尾,戈德尔像条野狗一样曝尸甲板。家人会给他最便宜的葬礼,永远不会记得在祭日献花,然后狂喜的继承他三千万的遗产——像任何一个犹太人。内米最仇视的,除了荡妇,就是犹太暴发户。末日的氛围,是她配送给他们的礼物。

 

这种起始的方式见过很多例,前一阵子看《阿姆斯特丹》,诸般不好,唯独开头蛮吊人胃口,一群老男在零下十一度的伦敦,聚集在一个阴霾天的葬礼上,彼此窥伺和掂量……他们都是这个逝者的男人——情夫,丈夫,或是性伙伴。女人已经深埋地底,而以她的身体为媒的两个男人,却结成攻守同盟,“不能像她一样屈辱的死去,慢慢失去智能,任人践踏,尊严沦丧“,他们互相授予权利,如果对方脑力衰退,则可以把他直接杀掉。最后这二人起了龃龉,协议变成了谋杀。

 

葬礼起篇的,还有福克纳的《殉葬》,黑奴拼死逃窜。栖在树上,用空心叶茎吮吸露水过活,四下都是围捕他的猎人,要把他抓回去,在葬礼上做活祭。当然他迟早是要落网的。我没敢再重看这部小说。那种收网猎兽的节奏让我害怕。


所谓情绪主旋律这个东西是存在的。就像香水的基调一样。以上三篇作品都是以死亡始,又以死亡终。

 

死亡率特别高的是契诃夫。且这种趋势在后期作品中呈上升态势,《我的一生》里,是姐姐(情殇),《黑修士》里是修士(信仰的崩溃),《套中人》里,是那个闭塞的怪人(这下他永远躺在套子里了),也许因为契诃夫是个医生,熟视这类事情的缘故。同样的嗜好,还有亦是习医出身的福楼拜。《包法利夫人》里,艾玛被下葬,乡野上微风吹起了她棺材上的黑纱(和《大卫戈尔德》一样,是镶嵌着珍珠眼泪的黑纱)、她的棺材在风中摇摆,高高低低,像艘颠簸的小船。女文青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中,摸不到生活的岸,那带着岸的面貌的,男人,最后不过是另外一条小破船。

 

同样是死亡的命题,在女作家这里,悲剧因素往往能淡化成一种情趣。有墓地情结的,好像都是伤感的女性作家。陈丹燕,到各地旅游都喜欢参观墓园。一个僻静避人的所在,歇一歇异乡人的脚。《鱼和它的自行车》里,“我”怀恋初恋情人,就去了他的家乡,千里黄沙的吐鲁番。在那里,我看到一种墓穴,木头的杨枝顶着一个小星星,“我”一直不知道恋人的墓地所在,就在一个独穴里给他献了花……理想的葬礼,觉得就该是这样。安静纯澈,哀思暗涌。三毛小时候逃课喜欢去墓地,后来她说世界是个温柔的墓园。一个十三岁就自杀过,向往彼岸的人。

 

奥斯汀则特别喜欢写婚礼,虽然她恨嫁,骨子里却是个向光的女孩子,喜孜孜的趋就热闹场面的人,乡村富绅的女儿,交际并不发达,最大的娱乐也就是交换八卦,婚礼是个传播和收敛小道消息的好场所。

 

婚礼都能写出葬礼气味的,是冷眼素心的张爱玲同学。《金锁记》里,长安的哥哥娶亲,婆婆七巧说“瞧瞧那嘴唇,切下来就是一盘子”,媳妇没多久就给她摧折死了。喜庆之下伏着哀音。最好的婚礼,也就是“屏幕上的那个‘完’字”,只有未出嫁的女孩子才是下集预告。张爱也是恨嫁的。最痛苦的事,在她看来就是“才女突然结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