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晚装,是皮皮的睡袋。皮皮一直喝多美滋奶粉,厂家搞促销。买600块钱奶粉可以送睡袋。睡袋拿回来了。白底,上面印着小熊和小鸭子。有两只袖管,下不封底。可惜太长了。外公说,给妈妈用吧。我试了下,长及脚髁。甚保暖。袖子只及半臂的长度,正好伸出双手打字翻书接电话。原来准备买的睡衣,也省下了。因为睡袋是直身的,所以下摆很紧。哈哈。脚步都迈不开。有次听皮皮大叫,跑去救险,差点摔一交。外公说,妈妈一跳一跳的,好象个僵尸啊。
僵尸妈妈,这两天读的是《古诗文名物新证》。198块,600页,平均三毛钱一页的铜版纸,在泛白的白炽灯光下,象瓷砖一样,反光的厉害。第一章是关于香事。上半年看过孟晖的《画堂香事》。同类题材,很多话题是重叠的。比如香炉,沉香考,香料,还有香具等等。甚至,引图都有相同的。感觉扬之水比较重考证,文字干爽利落。思路跳跃。少抒情液之润滑。孟晖同学,文字肌理清疏有致,更重情趣,缓缓道来,比较女性语系。如果比较性价比,我觉得孟的书要高些。
但是,扬之水要细致一些。现把她的补缺处,一一记下。
首先是香炉。汉代之前,因为采用薰草等天然植物取香氛。所以都用炉身很浅的豆式薰炉。汉代通西域,开始使用树脂类香料。所以,流行博山炉。小山明灭处,香烟如停云蔼蔼。五代佛教东传,莲花成为香炉的主流造型,因莲有四德,一清二静三温柔四可爱。唐代崇尚巍峨壮丽。香炉常常高过半米。宋代人,冲淡素心性。香炉往往只有十公分高。北宋是敞口直身,南宋流行仿古鼎香炉。明清开始用线香。盘成物象人形。用铁丝或铜丝,悬于空中。
其次,是盛放香饼香料的香合。最早的薰草,是装在香笥里。可能是类似现在的筷笼。北魏后,香合盛行。礼佛时,一手持香合,一手捧香炉,是常态。隋唐时,配合莲花香炉,有了花蕾状的“宝子”。蹲踞于花朵两侧。其实是放香料的。香合是馈赠佳品。帝后生日,群臣亦以此见赠。宋人深谙闲适之趣。“掩纸帐而高枕,杜扉荆而简出。”“小院深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消。”一香凝然,神思绵绵。焚香,是日常生活中,平民化的禅。后来,这个风俗,传到日本,到现在,茶道中的一环,就
是缀茗品香,欣赏香合。日本人把香合称之为交支香合。因为最早为了抵御倭寇,中国的沿海是设防的,只能从越南绕道,做日本人的香料生意。交支,就是越南的古称。
还有制香法,之前,孟的书,给我打下了清晰的知识路标,基本我知道,古代的合香,是一种把玩生活的消遣手段,很多名士佳人,都有自家独传的制香法。难怪董小宛和冒辟疆可以彻夜焚香静对,原来是古风怡然。古代的香,和现代一样,有基本香调,比如白檀或沉香,加上调和香,比如甘松,零陵,丁香,还有用来定香的,比如麝香,可以使香气发散,且持久,众香料研细之后,和匀,加蜜搅拌。因为薰香过程中,必然会有烟火气,如果没有蜜的润泽,香味易枯。
另外,关于沉香,扬之水的阐述很厚实,算是给我解惑了。它是树木受到蚁酸刺激,薄壁组织发生变化,积成树脂。刮下,沉于水,就是上好的香料,最好的沉香,是出于海南
。称为海南香。蕴籍悠长,丰美浑厚。香气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宋人最亲梅花。喜其骨相清奇,脱俗销魂。一柱点燃,恍然如身在孤山。雪后园林,水边篱落,神思俱清。泊来品则气味腥烈,意味又短,带木气,尾烟必焦。
还有一些关于玻璃的资料。玻璃最早从阿拉伯传来,是装蔷薇水的。玻璃本身就有意象优势。关于玻璃的诗,都有一种空山雨过的轻灵之美。比如“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唐诗里的水晶,很多是玻璃。扬之水引的诗,也极美。“手持苍翠玉,终日看无足。秋天常在眼,春水忽盈掬”。还有,南宋吴芾“偶得数琉璃瓶置窗几间,取小鱼漾其中,乃见其浮游自适感而做”。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我来回看了好几遍。质感清澈,入口甘滑。玲珑剔透不染尘的心思,我也有过啊,孩子来之前,生活还不那么纷杂,无序,逼人的时候,一切都是有力气收拾的。就象我读到诗经“不我过,其后也悔”,还有,“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就想发笑。这话翻译成白话就是“你敢劈腿把我甩了,你会后悔的!”“天下男人又没死绝,你神气个鸟啊”。两千八百年前的古人,出恶言泄一己之私愤时,措词和我们也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