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感谢小Z,让高给我寄了阿娜依斯宁的日记。(对了,就是那个和作家亨利米勒厮混的女人。还把人家老婆琼也顺带勾搭了。)在电话里我没敢提及,若干年前,拜读过伊的《亨利与琼》,觉得那种很主观,内心分析密集的写法,让我读的很气闷。之前格子同学说过,偶们蝎子,天性喜欢条理性很强的东西,被梳理的很顺溜的。我认同她的说法,至今我无法读完任何一本凯鲁亚克和亨利米勒。但是这套宁的日记,我倒是追读下来了。我想还是因为,日记体比小说,更适合她的文路。也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宁的才华。
<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直以来,我就像唐吉珂德,总是创造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我的小说中的所有女性角色都是我,但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写了60多本日记来讲述我的生活。像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那样,我只把艺术写进我的作品,把才华留给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是无法讲述的,我每天都在变化,改变我的生活模式、我的观念。我的情绪多变,我扮演无数个角色。当我发现别人扮演我的角色时,我悲伤哭泣。我真正的自我无从得知。我的作品质部分展现了我神秘而广阔的生活。我创造了一个神话、一个传奇、一个谎言、一个童话、一个魔幻世界,而这一切每天都会坍塌。这让我感觉自己即将重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覆辙。”
从未见过一个人,这样的迷狂,又对自己的迷狂,洞若观火。汹涌的表述欲,加上自我分析,使一切落笔成文。往大的理论根系上靠,二十世纪初生的那批人,心理发育关键期时,遭遇过佛罗依德,劳伦斯,普鲁斯特,都很沉溺于自我分析。从地域角度说,法国女人一向是擅长意识流的,她们的心理精细手术,是独门绝活,想想高莱特,再想想波娃同学。宁在法国定居时间最长。从小处说,女人的自恋,使她们天生适合日记体。即使是博客,我见到的几个,把日常写的最好的,也都是自恋系数很高的……女人。博客对她们来说,好像一面镜子,供他们无限把玩自己手边的生活细节,所吃,所穿,鼻子,眼睛,耳朵,嘴巴,男人,性。不停的贴照片。他们看上去大相径庭,有的出言粗糙,面目峥嵘,有的开口就是圣经体,宣叙温情,其实骨子里都一样。文青自恋,我支持,人人都那么高级含蓄,我们去哪里窥私呢。
这套书的好处,也是日记体的优势所在,任性,自如,无所不言。日记是阿娜尼斯的原乡,自幼她就与它相依为命。生活反倒是她的客栈,远足而已,然后把采掘来的生活之花,瓶插于日记里。混沌的下意识写作,不晓得是不是这样的,象块解冻到一半的肉,局部新鲜,带着生活流的水花,她写和亨利勾搭,一起逛妓院,看色情演出,写她花钱打扮琼,写琼象个妓女一样靠色相省钱,写亨利和琼之间的彼此侵蚀。絮絮道来,象钢琴的小琶音,碎声流丽。琼,她,都是拒绝被格式化的女人,她们总是在逃离一个固定的男人,国籍,身份,性爱体验。她们都是大女人,时时要在日常的尺寸里,伸出腿脚去。
在日记里,她毫不掩饰对亨利老婆,那个美貌绝伦的琼的欲念,她弯腰时丰美的乳房
,她的步态,她的金发,简直是垂涎欲滴。比同样是同性恋题材的《孤寂深渊》,多了肉欲的暖香。日记体嘛,一个人在浴室里,扭臀摆胯,这时的裸露癖,可以很动人,她的文字,时而又很僵硬,比如她写到生活费之类,也可能是刻意回避非艺术化的话题吧。她不是不窘迫的,为她实验性的生活方式付出的代价。
日记体的劣势在于,你能把自己催眠到什么程度呢?当一切都被表达照亮的时候,那种发乎本能的爱,也有了人工感。持理性感性二元对立论的人,肯定觉得她在说谎.她自己也是时时申明,她在撒谎。劳伦斯说过一句话,一个对自我忠实的人,对他人肯定是不可信的,因为自我瞬息万变。宁的真实与谎言,也是这个意义上的。她自幼父爱缺席,安全感稀薄。总是靠奇装异服来加固自己的信心,骨子里却是个第一次领圣餐的小孩,胆怯,羞涩,讨好。她爱亨利的粗暴,又做出无所不晓,很会保护自己的样子。这是表达层面的理性,不是意识层面的。她的技术仅止于:我不会让自己在文字里过度失态。所以她笔下最大幅的疼痛之词不过是
“今天早上我哭了
我哭是因为我爱这条让我离开亨利的街道
有一天或许会因为它让我回到亨利的身边
我哭也为了成为一个女人的过程如此痛苦
我更为了从今起不再哭泣……”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