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午后四点

(2007-10-18 12:15:00)
标签:

杂谈

翻了那个比利时女人诺冬的《午后四点》,看的我一路都在笑。不晓得为什么,这本书,引发的居然是我对“暴力”这个词的一些蔓延思索,比如,贝尔纳丹现象,算不算是一种暴力呢?贝尔纳丹是本书的主人翁,一个退休的医生,每天下午四点,准时敲开埃米尔的家门,惜字如金,或者一言不发地干坐两个小时,然后,在六点钟准时离去。天天如此。而埃米尔呢,他存了半辈子的钱,才在乡下买房安居,只想和老婆平静厮守,岁月无惊,过时空之外的田园生活。可是,就有贝尔纳丹这种思路野蛮的人,顽强入侵你的生活,不离左右。无论你怎么好言相告,恶语相向,明示暗示,反正他就是铁了心阴魂不散!怎么办呢,你是文明人,你不好意思说”滚出去“,你不能象街市婆一样拿扫帚把他赶走,你早被各种修养规范的横平竖直,广播体操是绝对打不过铁头功的。<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贝尔纳丹自己身患不治之症。就是:他仇视生活,不对,仇视还算是一种负数的施力,他根本是个铜墙铁壁不透光的肉身地狱。他住在风景清幽的乡间,夜里能听见松涛的起伏,触鼻就是晚香玉的袭人香气,可是没有用,他什么都不爱 。无论是四月的铃兰,还是春天的樱桃酒。他不爱吃饭,任何食物都让他蹙眉,他不爱睡觉,床铺乱的象狗窝,每晚他都睁着眼睛到天明,……他是感觉盲。他是语言极之俭省的人,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他不爱说话,他不爱回答,他不爱抚摩别人,他不爱被别人抚摩,他不爱思考,他不爱做爱,一切引发快乐的运动,他都回避。

 

我常常想,没有爱的人,也可以有另外一些替代行为,比如赌马,打牌,学习古希腊语,收集女内裤……怎么着都行,反正囫囵着把自己的一生打发掉就好了。但是,贝尔纳丹先生连这些爱好都没有,他的生活,是一团肮脏混乱的虚无。他唯一类于生活乐趣的东西,就是把自己的厌世,象煤气一样,拿去污染别人,毒化别人的好情绪。比如,让邻居一到下午四点,就起坐不宁,因为知道自己平静的生活又要被打破了,或是,把妻子爱吃的巧克力倒掉,剥夺她唯一的快乐。他整天苦脸阴沉,让别人觉得在他的没顶痛苦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罪过。埃米尔想了很多方法挽救他,直到最后,埃米尔才突然领悟,生命对贝尔丹纳,何尝不是一种负重。此时,以暴才能抗暴,也许这对大家都是解脱……爱米尔把贝尔纳丹用枕头给闷死了。

 

NB的是什么呢?这本书,整个是用逻辑推进的,贝尔丹纳本人几乎是没有发声的,完全是埃米尔在那里想当然的推理。第一人称叙事的优势就在这里:读者会本能的同情“原告”。埃米尔要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和好情绪,为了这个,他可以去杀人,这种自我本位,近乎洁癖的求静,是不是也很暴力呵。如果换在贝尔纳丹的角度,他也没有杀人放火抢银行,不过是对别人做了一点连情绪排污都算不上的小小骚扰而已,居然招致死祸。也许我太较真了,以死亡收场,一向是荒诞派小说惯用的路数,所谓的“惊愕叙事”。就象武侠里加强戏剧效果的打打杀杀一样,不好当真的。不过,西方人是很重视自我,要是换成个中国人来写,可能是个物化文明腐蚀了邻里温情的读者文摘式故事呢。

 

人的裂变面目,是这本书让我着迷的地方,凌晨四点的时候,贝尔纳可以被自己的臆想折磨的发狂,跑去投书给邻居,让他做做善事自杀算了,到了清晨,那个理性宽柔的自我幡然苏醒,又拿了火钳子去把门缝里的信夹回来。“本我”想尖叫着把贝尔纳丹扔出去,“超我”却伸出手来,拦住“本我”的爪子,温情脉脉的请贝尔纳丹坐下喝茶。
 

诺冬的书,真象芭蕾,情节立足点很小,但是可以很大的承重。所以很理解她的刻薄,其实是种懒人做派,一件事,如果有N种表达方式,刻薄的那种,一般是最节约表达成本,最利落的,比如她形容贝的丑老婆,“他的手边,牵着一团会动的肉”,简直是个“巨大的囊肿”,那种无智性的,依附丈夫,很动物化的女人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如果你要温情婉转的表达,起码字数得加一倍。


 午后四点 - 黎戈 - 黎戈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纸上京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