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细节癖还是印度禅?

(2006-10-09 13:57:00)
标签:

杂谈

在看的书是《微物之神》,一个印度女人所著。印象中是看过她的照片,巧克力般合成色皮肤,咖啡加了一勺奶那个颜色,五官深邃,眼神如静水。印度式知性约莫就是那样。非科班出身,术语都令我头大,且向来不能与人持同一立足点切入,所以也没有使用搜索引擎查资料的习惯,我倒是有点担心给这本书写书评促销做稻梁谋的人,怎么写呢?那么个异域背景放在那里根本没用上,既无关种族歧视,也没有文化失重,没有战争疗伤,这个异域容器是被浪费了。

至于故事,也没有明晰的转场,情节线,因果冲突,只是遍地都是细节啊,细节,真他妈的细节癖,固执,任性,不讲道理,蔷薇蔷薇处处开的诗化阐述,嗜好肥美细节的人,必然会得到咀嚼快感,而直奔故事而去的人,八成会觉得是神经质的细节癖。老屋中的雨水气味,直指伤痛童年,幽暗中一只虫子,也是陈年往事的附体,细节象是得了炎症的伤口,一触即发的痛感,激起一个个小涟漪,借以打开故事。很没道理的,想起前俄罗斯有个非常有名的芭蕾演员叫乌兰诺娃,晚年做了编舞老师,她说每一个舞蹈动作,哪怕是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小跳,一定要有它存在的意义,不然你的舞蹈就会变的很空虚。也就是说,如果你为了炫技,硬是大量使用无必要的跳接动作,那么只能是一场华丽的空虚。

这是看到前二十页时的郁闷,现在进展到五十页了,思路倒略有不同。因为自二十页开始,主角终于清晰出场,细节开始有了附着的骨架,变成可以靠岸和忍受的细节。只是心里那个憋闷啊,无法形容,这么自闭的一本小说。前五十页居然都几乎没有对话,没有台词,每个故事都是黑夜里隆隆驶过的车厢,每个人物都是一节密封罐头,浸泡在自己湿淋淋的过往中,得了不容程度的失语症。故事与故事对峙,人物与人物冷淡。我喘不过气来,真他妈的。

一对双胞胎,分隔了一个怅怅的成长期之后,回到老屋重聚。故事看来是倒脱靴的溯流结构,估计再往下就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性格成因。目前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我说了,此书中的自闭症患者密度之高是罕见的。哥哥艾丝沙是自小失语,那个过程很奇怪,象是一条地下河在旱季断水,嘎然而止,却有理直气壮,又象一条肺鱼搁浅在岸,通过停止呼吸减低耗氧来求生。他离开妈妈,到了父亲家和继母一起生活后,就开始慢慢把自己搁浅了。他的孪生妹妹,哦,这点还有点流行因素的淡淡影子,她与他是对称性失语。(扩展一下,可以玩个什么超感应之类的玄虚意象,不过操作要小心,此类题材现在已经滥觞,搞的不好就是跳大神)。

她在妈妈去世以后,从一处学校漂流到另外一处,她的失语没那么表象化,或是说,仪式化吧。倒象是雾化的虚静。在有文化隔离带的人,哦,比如,爱上她的那个男人眼中,也许更象是一种印度禅,没有被话语填满的大智大慧,哦,天啊,真是野蛮的误解,人家的虚静就是结结实实的虚静,可不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总之,当他看见那个印度女人裹着床单裁成的头巾,恍兮惚兮的立于市场一角的时候,耳边大概顿时响起与此场景对味的爵士乐,暗伏杀机,又低语娓娓的爵士乐,种种灿烂的可能性如游鱼一般活跃在她的肌肤和骨血之下。她毫不反抗,象一个等车的人走进车站找个空位坐下来一样,吊儿郎当的滑入了她的婚姻。

这样的书很好玩,有些人写灵性文字,往往是截了别人的枝节往自己的干瘪文本上涂抹,判断起来很容易,就是看上去华采纷呈,而枝与花之间,根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套用乌兰诺娃的语系来说,就是纯粹为了炫技,在无须跳接动作的地方硬编排上,完全是为技术而技术,很无聊且虚弱,而一个灵性的人突然老实下来,倒是令人一怔的。比如这个“她毫不反抗,象一个等车的人走进车站找个空位坐下来一样,吊儿郎当的滑入了她的婚姻。”在本书铺天盖地的形容词和比喻,暗语借喻句之中,倒是很老实且贴切的。这个毫无反抗的疲劳感,我倒是觉得很熟悉,疲劳,就是疲劳,表达欲疲劳,生活欲疲劳,情绪流疲劳,没有喜怒的力气,没有表达的潮涌,没有活跃的阅世心,甚至连洗澡洗头吃饭这类生活必须自己强制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完全没有食欲了,更不要说让自己活的津津有味了,就是这样,六月份以来,好象自己就一直在这种疲劳之中,一直没有缓过来。

自闭者病例之三,姑奶奶,年轻时爱上一个异教神职人员,想来这个女人是那种有献祭欲的女人,轮廓模糊,辽远淡淡的爱意对她显然口感不够浓烈,因此她叛了教,出了家,虽然未果,也给她一生的孤独埋下注脚,总算可以让她在一个意想中的神圣爱情故事里,理直气壮的自闭到死了,姑奶奶还俗后,继续把自己自闭在后花园的园艺生涯中,老了是埋首于电视里的信息爆炸之中。她锁紧门窗,锁紧食品橱,锁紧自己的表情,锁紧自己的表达出口,锁紧自己的过往,锁紧自己的爱情阀们……突然觉得这本书真象申辩状,就是在阐述,用故事,用细节,用伤疤,去支撑一个人自闭的动机。而它到底是一本书,也就是个自闭的,站在制高点上的宣叙者,我作为读者,远无还手之处。这才到了第五十页。

是细节癖还是印度禅? - 黎戈 - 黎戈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