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怎么都觉得:自己还是爱读书胜过爱电影,觉得文字的孔隙比较大吧,也许我是更喜欢和自己的想象力生活在一起的人,光影鲜活的人造事实,会侵占太多的想象空间啊。一边看书一边就在脑海里打灯光,布置场景啊,人物成型啊,我觉得这样更好玩一点。如果要我拍这个日本小说《咸味兜风》,可能不会排成日剧吧,虽然是海边的故事,芳香的海潮啊,铁水般明亮的阳光啊,两个人的兜风啊,这些时尚元素都有,可怎么都凑不成一部时尚剧。
败味的元素太多,足以抵消那些美好的调味品,小镇很沉闷,吃的无非是鱼,白煮鱼,炸鱼,煎鱼,烧烤鱼,腌鱼,晒小鱼,女孩子长大了,能做的工作无非是:在渔场制鱼干,在菜市场上卖鱼。女人都给海风吹的皮肤皴裂,提前衰老,镇上没有电影院,没有咖啡馆,没有音乐厅,没有任何可以浸润其中的精致文化氛围,所以咸湿海风中腌制出来的,都是无甚风趣的女人,唯一让自己生活戏剧化一点的途径,就是勾搭个剧院小演员,象本书中那个半老的女人一样。替他买单吃喝,买单住宿,买单一切物质消费,或许他愿意不拒绝你单向的感情施压,也就是说,不在你眼神放电的时候回应厌弃的样子吧。大约是那样。
我要说,我真的不喜欢日本小说,全是暧昧的转折句,一个国家的民风,肯定会影响它的文气吧,日本小说里的寡淡谦恭礼让,在我看来就是暧昧模糊,明明可以用陈述句的句式,它非要处理成“虽说……但如果这样说……或者这样……也不是不可以吧”,象是一场很不情愿的恋爱,做出淡淡远远轮廓模糊的样子,其实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留下颜面伸缩余地,真是非常没有责任心的句式,但有时这种暧昧,会模糊成一种很动人的气氛,比如女孩子单恋那个剧团的男人“我知道,已经不可能和他在一起了,不可能,不可能,尽管我自己心里也知道,却还是不死心,只要自己不死心,就还有见面的机会吧,心里是这样想着,我和他是还有缘分的,如果我自己都死了心,那这个缘分就真正的断了吧……”,非常的罗嗦且黏糊,可是这个回转里,却有对自己,对别人的舍不得。
暧昧到极至的,是那个九十九,他和“:我”的父亲同龄。“我”为了报答他长期的经济援助而献身,和九十九,是另外一场肉体交易,不过买卖方倒置了,九十九是个烂无用处的老好人,大概是傻瓜吉姆佩尔,呆子阿甘,余华那个《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里的无名氏的日本老龄版,老婆偷汉,儿子不孝,孙子不认,四处无偿借钱给别人,连讨债的勇气都没有,跑去女校做义工,用手掏塞住马桶的卫生巾,结果被女生们误作采花贼一阵奚落。导致本书不能成为时尚剧的第N条因素还有:九十九既老且衰,甚至有点委琐,不过我得说,没有见过把委琐写的这么动人的小说。九十九被女校学生奚落时的可怜相,还有他跑到沙滩上,把晒的半死的鱼放生,给别人责骂也只好赔笑的懦弱,他从车窗里够出半边身子,给女人买饮料时的小心巴结,不小心露出皮鞋里起球的旧线袜,上床时的力不从心。这男人真他妈窝囊透了。
两个底层的,受侮辱和受压迫的大好人,这个老男人,和老女人,最后终于由怜生爱了,真好玩,它的动人处,居然全埋伏在它的委琐皱折里,女人上了床才发现,老男人只有左半边有头发,原来兜风的时候他就把头发小心的分成两半,一边分半壁江山,用发胶固定住,到了小说末端的时候,女人已经爱怜的把他的秃头抱在怀里。女人发现男人穿在腭鱼皮鞋是新买的增高皮鞋,心里还是满满的厌弃,等到有耐心看到脱线的旧袜子时,细节的暖意已生。男人的性力不足,女人躺在被阳光晒的香香暖暖的大床上想,以后我要多用女上位,让老家伙省点劲。老家伙呢,没敢吵醒她,一个人在楼下晒鱼干,浇花呢。全无一点日剧男子的孔武相。
想来想去,这只能是一部港产市民片的调子,低廉的布景,平平的演员,没有一点文艺腔的台词,和自己爸爸级的男人上床,只是肉体偿债,好象用胸部和大腿说谢谢那样,然而没有道德高压下的自省,也不是新人类道德宽松后的自宠放任,也为自己免责的强词,也没有迫于生计的自怜,什么都不是,这本书的文字,情节都很寡淡,格局也不大,要真有什么好处,也就是只是一股子半咸不苦的草根阶层的自嘲,互惜互爱的人情味,对自己了儿郎当,不那么自重自恃的淡然。
大道珠贵<咸味兜风>

败味的元素太多,足以抵消那些美好的调味品,小镇很沉闷,吃的无非是鱼,白煮鱼,炸鱼,煎鱼,烧烤鱼,腌鱼,晒小鱼,女孩子长大了,能做的工作无非是:在渔场制鱼干,在菜市场上卖鱼。女人都给海风吹的皮肤皴裂,提前衰老,镇上没有电影院,没有咖啡馆,没有音乐厅,没有任何可以浸润其中的精致文化氛围,所以咸湿海风中腌制出来的,都是无甚风趣的女人,唯一让自己生活戏剧化一点的途径,就是勾搭个剧院小演员,象本书中那个半老的女人一样。替他买单吃喝,买单住宿,买单一切物质消费,或许他愿意不拒绝你单向的感情施压,也就是说,不在你眼神放电的时候回应厌弃的样子吧。大约是那样。
我要说,我真的不喜欢日本小说,全是暧昧的转折句,一个国家的民风,肯定会影响它的文气吧,日本小说里的寡淡谦恭礼让,在我看来就是暧昧模糊,明明可以用陈述句的句式,它非要处理成“虽说……但如果这样说……或者这样……也不是不可以吧”,象是一场很不情愿的恋爱,做出淡淡远远轮廓模糊的样子,其实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留下颜面伸缩余地,真是非常没有责任心的句式,但有时这种暧昧,会模糊成一种很动人的气氛,比如女孩子单恋那个剧团的男人“我知道,已经不可能和他在一起了,不可能,不可能,尽管我自己心里也知道,却还是不死心,只要自己不死心,就还有见面的机会吧,心里是这样想着,我和他是还有缘分的,如果我自己都死了心,那这个缘分就真正的断了吧……”,非常的罗嗦且黏糊,可是这个回转里,却有对自己,对别人的舍不得。
暧昧到极至的,是那个九十九,他和“:我”的父亲同龄。“我”为了报答他长期的经济援助而献身,和九十九,是另外一场肉体交易,不过买卖方倒置了,九十九是个烂无用处的老好人,大概是傻瓜吉姆佩尔,呆子阿甘,余华那个《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里的无名氏的日本老龄版,老婆偷汉,儿子不孝,孙子不认,四处无偿借钱给别人,连讨债的勇气都没有,跑去女校做义工,用手掏塞住马桶的卫生巾,结果被女生们误作采花贼一阵奚落。导致本书不能成为时尚剧的第N条因素还有:九十九既老且衰,甚至有点委琐,不过我得说,没有见过把委琐写的这么动人的小说。九十九被女校学生奚落时的可怜相,还有他跑到沙滩上,把晒的半死的鱼放生,给别人责骂也只好赔笑的懦弱,他从车窗里够出半边身子,给女人买饮料时的小心巴结,不小心露出皮鞋里起球的旧线袜,上床时的力不从心。这男人真他妈窝囊透了。
两个底层的,受侮辱和受压迫的大好人,这个老男人,和老女人,最后终于由怜生爱了,真好玩,它的动人处,居然全埋伏在它的委琐皱折里,女人上了床才发现,老男人只有左半边有头发,原来兜风的时候他就把头发小心的分成两半,一边分半壁江山,用发胶固定住,到了小说末端的时候,女人已经爱怜的把他的秃头抱在怀里。女人发现男人穿在腭鱼皮鞋是新买的增高皮鞋,心里还是满满的厌弃,等到有耐心看到脱线的旧袜子时,细节的暖意已生。男人的性力不足,女人躺在被阳光晒的香香暖暖的大床上想,以后我要多用女上位,让老家伙省点劲。老家伙呢,没敢吵醒她,一个人在楼下晒鱼干,浇花呢。全无一点日剧男子的孔武相。
想来想去,这只能是一部港产市民片的调子,低廉的布景,平平的演员,没有一点文艺腔的台词,和自己爸爸级的男人上床,只是肉体偿债,好象用胸部和大腿说谢谢那样,然而没有道德高压下的自省,也不是新人类道德宽松后的自宠放任,也为自己免责的强词,也没有迫于生计的自怜,什么都不是,这本书的文字,情节都很寡淡,格局也不大,要真有什么好处,也就是只是一股子半咸不苦的草根阶层的自嘲,互惜互爱的人情味,对自己了儿郎当,不那么自重自恃的淡然。

前一篇:水之书
后一篇:是细节癖还是印度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