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场景一: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只用了若干天就长驱直入巴黎,在巴黎的一家小酒馆里,浩大起伏的欢呼人声中,走进来一位魁梧的青年,很奇怪,说他魁梧,并不是因为他的长度和宽度,事实上他的身高和体重都是常态,但是那种视觉冲击力,见过他的人都说无法忘记,这冲击力由勃勃的生机,喷鼻的酒气,焕发的神采,喧喧的笑语,明亮的牙齿,坚定的步态组合而成,他越过人群,直奔角落,而他的步态所趋处,亦被瞬时照亮。我们这才看到,角落里还蛰伏着一个幽黯的青年,他黑头发,黑眼睛,黑睫毛,裹在一袭雨湿的黑色军用雨衣里,脸上盘旋着鹰样阴骘的黑色神情。阳光少年上前逼近一步,黑色少年就自卫性的后退。
请原谅,其实场景一纯属我杜撰,因为很多年后,当海明威回忆起在酒吧遇见的这个叫J.D.塞林格的青年,他只淡淡的说“这个阴森的人,小说倒写的他妈的还行”。除了这个骨感的评论,剩下的,声音,气味,天气,都是我配置的,我觉得在一个笑语漫溢的热闹背景上,更可以析出这两个人的异质。在这类底色上,海明威永远是最活跃的那块光斑,就象塞林格永远是最霉湿的暗斑一样。
这个通体黑色的男人,在战时被编入步兵部队,他从军校毕业,以为战场是可以实践人生大意义的地方,直到上了军舰被送往欧洲战场,听到舰舱外,战友们此起彼伏比赛放屁的声音时,他第一次听到理想幻灭,类似于玻璃器皿落地的碎声,而这只不过是个开始,他在犹它海岸登陆,第一轮战役已经打过,战场上是遍地的陈尸,一眼望出去几英里的简陋墓碑,累累的白骨,冲进鼻孔里的尸体焦糊味,就此跟了他一辈子,连续几个月栖身于狐狸洞里,那是一个比棺材还小的窄洞,就地挖掘,蜷伏在洞穴里,身下是血湿的冻土。眼前可以是战友的一只手,一条腿,头顶的天空和大地一样昏暗,白昼是黑夜,被炮火划亮的黑夜才是白昼。他整整一个团战友的名字,从此停留在犹他海滩森森而立的简陋墓碑上,1944年的某个月份里。百分之六十的人死于非战斗原因,也就是冻伤,他的母亲从大西洋彼岸,寄来手织的毛袜,母爱顽强的穿过封锁线,穿过战火和炮击,穿过战时的物资匮乏,穿过官僚主义的潦草和敷衍,这一周一双的温暖牌袜子救了他的命。
当他归来时,身体里还残留着好几块霰弹的弹片。他的脸常年的肃然着,象是他自己的墓碑,一块上好的石碑被雕刻出来,需要一把最有力的凿子,死亡还不算是,令人憎恶地活着才是。 他本以为他是救世之栋梁,不曾想到自己只是一双一次性筷子,他被这场荒谬的战争潦草的使用完了,虽然形体完整,质地尚佳,可是没有用,他已经过期了,他知识储备里所有的哲学和是非观都不够用了,也不足以解释,为何人们的鲜血要大规模的流淌,在大地之上。但至少,一切的疯狂都应有人生的颓败为底。他崩溃了,可他还年轻,信仰死了,他还得活下去。
场景二: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他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家产有七千只羊,三千只骆驼,五百只驴,五百只母牛,许多奴婢,整日呼奴使婢……这个人在东方人中称至大。这时,上帝就派撒旦伸手去毁掉了他的一切所有“野地里有不知来处的狂风,击打房子的四角,孩子们都被倾颓的房屋压死了,上帝毁掉了他的一切,除了性命”……约伯彻悟后,便起身,伏倒了便拜,说我赤身来此人世,也必将赤身归去。
——《圣经.旧约》
每次我读这个故事,我都在想上帝的意图是什么,取个直线的解就是:上帝希望解除约伯的恋物欲,破除一切对外物的依赖,去掉物执,破了我执,让他附着在幻象上流动的快乐,有机会凝固成固态的幸福,而这个幸福的基础,是谦卑。
可是当约伯降落人间,附着在不同肉身时,因为个体差异,这些人间版本的约伯反应可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海明威版的约伯可能会这样记叙战争“哈哈,那时我被排击炮击中,小腿上取出227块弹片,最漂亮的姑娘都为我哭泣,她们来看我时,从床边的小罐子里摸几块我身体里取出来的弹片走,一边走还一边哭”,海明威的战时回忆录,我看该更名为海明威故事新编,这些海水般明亮的情节与其说是复制实情,莫若说是放大光斑,它们被臆造出来,只是为了和一个明星作家,一个硬汉代言人的表演者配套,战争强化了他的表演人格,看,这就是海明威版约伯。
而塞林格版约伯呢,战争夺去了他的一切,身心的健康,明亮的人生观,爱能的全部储备,回到美国后,他的黑色从衣饰蔓延到家居物品,从生活的外围侵蚀到内核,他开始使用黑色的床单,黑色的橱柜,墙壁也给他粉刷成黑色,他终身的服着这场战争的孝,他把自己埋在一个人造的活坟里——在一个荒凉小镇的边角地带,他用《麦田守望者》的版税,给自己买了一个山头,在上面造了一个石头城堡。城堡的地界是二大五小一共七块墓碑。写到这里,一股森森的寒气已经向我逼来。
他的下半生,都在机械复制他的痛感小说里的生活模式,一个孩子,被社会秩序逼至悬崖的边缘,逼至旮旯,在命牵一线时,被另外一双童稚的手解救,这双手可能属于比利或非比(《麦田守望者》),可能属于爱丝美(《写给爱丝美的故事》),在小说里,这些孩子随着他的臆想气质和打字机的嗒嗒声,被机械的成批量生产出来,在现实生活中,他则手工制造了这些孩子,来解救他自己。
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伴侣都极之年轻,他的妻子克来尔,和他在一起时是16岁,情人梅纳德是18岁,他的最后一个太太可林是19岁,她们和他的年龄落差分别是18岁,34岁,50岁。他循序老去了,他的择偶观可是永远年轻的。这些小女孩都成长在请教徒家庭,符合他的“纯洁”标准,她们处于人生最敏而多思的裂变期,也赋有自省气质,她们象是一棵小树,被沉沉的树冠压的折腰,却不足以自救,以为对岸的男人可以扶持她们一把。结果他把她们从既成的生长秩序上掐枝下来,断绝了新鲜的养料和水,把她们拖进他的小宇宙,他是她们的太阳神,而她们不过是他的流星雨。他给她们规定了唱片,读物,甚至电视频道和衣服牌子,还有待客名单,这个名单从没有高至两位数,我想起他女儿写的回忆录“小时候,我家里的客人,全是米高梅公司生产的”。也许这就是人间版约伯对上帝的报复吧,你让我的世界崩塌了,没关系,我可以关起门来,反手做个小型的上帝,哈。
而这些被他制造出来的新一轮女约伯呢?她们得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听,用他的思路去想,她们,准确的说,她们本人已经没有了,她们的自我已经给他压扁成一块活体反射板了,反射他的语录,他的情绪,他的观点。而她们得到的,是寒流骤来的冬日,扒在窗口,看一日早于一日的日落,在冬雾里被模糊掉的湮远的地平线,永远被隔绝的室外生活,室内只剩下桌子上摊开的花生和瓜子,非交流状态的对话,看不完的40年代老电影,人造的怀旧气氛,那是这个老男人给自己青春期保鲜的方式。在过时的台词里,屋里漾开一个老年人昏昏的睡意,肩膀上靠过来一颗白发纷呈的头颅,随呼吸发出老人的恶劣口气,这一切,对一个孩子,是何其残酷。
她们必须忠于自己的“孩子”意象,一旦她们出现不纯洁的征兆,比如他的妻子和情人怀孕,或是做为他的女儿,居然胸部开始发育,来了月经,他就冷落和驱逐她们,因为她们伤害了他的纯洁理念。这个半疯的上帝,他以毁灭他人为代价维持自己的生存,他在自己的死亡中死去,还要别人在他的死亡中再死一次,最后,他手中的约伯们,都先后精神崩溃,她们的选择是:要么把自己的人格溶解在他的人格中,比如可林,要么用加速度从他身边逃离了,比如克莱尔,玛格丽特,后者也是一种自救本能吧,然后,她们象戒毒一样戒掉对他的爱情,对他的病态需求,毁灭性的寄生习性。在废墟上一砖一瓦的重建自己的日常生活。
愿上帝保佑这些尘世的约伯。

请原谅,其实场景一纯属我杜撰,因为很多年后,当海明威回忆起在酒吧遇见的这个叫J.D.塞林格的青年,他只淡淡的说“这个阴森的人,小说倒写的他妈的还行”。除了这个骨感的评论,剩下的,声音,气味,天气,都是我配置的,我觉得在一个笑语漫溢的热闹背景上,更可以析出这两个人的异质。在这类底色上,海明威永远是最活跃的那块光斑,就象塞林格永远是最霉湿的暗斑一样。
这个通体黑色的男人,在战时被编入步兵部队,他从军校毕业,以为战场是可以实践人生大意义的地方,直到上了军舰被送往欧洲战场,听到舰舱外,战友们此起彼伏比赛放屁的声音时,他第一次听到理想幻灭,类似于玻璃器皿落地的碎声,而这只不过是个开始,他在犹它海岸登陆,第一轮战役已经打过,战场上是遍地的陈尸,一眼望出去几英里的简陋墓碑,累累的白骨,冲进鼻孔里的尸体焦糊味,就此跟了他一辈子,连续几个月栖身于狐狸洞里,那是一个比棺材还小的窄洞,就地挖掘,蜷伏在洞穴里,身下是血湿的冻土。眼前可以是战友的一只手,一条腿,头顶的天空和大地一样昏暗,白昼是黑夜,被炮火划亮的黑夜才是白昼。他整整一个团战友的名字,从此停留在犹他海滩森森而立的简陋墓碑上,194
当他归来时,身体里还残留着好几块霰弹的弹片。他的脸常年的肃然着,象是他自己的墓碑,一块上好的石碑被雕刻出来,需要一把最有力的凿子,死亡还不算是,令人憎恶地活着才是。 他本以为他是救世之栋梁,不曾想到自己只是一双一次性筷子,他被这场荒谬的战争潦草的使用完了,虽然形体完整,质地尚佳,可是没有用,他已经过期了,他知识储备里所有的哲学和是非观都不够用了,也不足以解释,为何人们的鲜血要大规模的流淌,在大地之上。
场景二: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他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家产有七千只羊,三千只骆驼,五百只驴,五百只母牛,许多奴婢,整日呼奴使婢……这个人在东方人中称至大。这时,上帝就派撒旦伸手去毁掉了他的一切所有“野地里有不知来处的狂风,击打房子的四角,孩子们都被倾颓的房屋压死了,上帝毁掉了他的一切,除了性命”……约伯彻悟后,便起身,伏倒了便拜,说我赤身来此人世,也必将赤身归去。
每次我读这个故事,我都在想上帝的意图是什么,取个直线的解就是:上帝希望解除约伯的恋物欲,破除一切对外物的依赖,去掉物执,破了我执,让他附着在幻象上流动的快乐,有机会凝固成固态的幸福,而这个幸福的基础,是谦卑。
可是当约伯降落人间,附着在不同肉身时,因为个体差异,这些人间版本的约伯反应可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海明威版的约伯可能会这样记叙战争“哈哈,那时我被排击炮击中,小腿上取出227块弹片,最漂亮的姑娘都为我哭泣,她们来看我时,从床边的小罐子里摸几块我身体里取出来的弹片走,一边走还一边哭”,海明威的战时回忆录,我看该更名为海明威故事新编,这些海水般明亮的情节与其说是复制实情,莫若说是放大光斑,它们被臆造出来,只是为了和一个明星作家,一个硬汉代言人的表演者配套,战争强化了他的表演人格,看,这就是海明威版约伯。
而塞林格版约伯呢,战争夺去了他的一切,身心的健康,明亮的人生观,爱能的全部储备,回到美国后,他的黑色从衣饰蔓延到家居物品,从生活的外围侵蚀到内核,他开始使用黑色的床单,黑色的橱柜,墙壁也给他粉刷成黑色,他终身的服着这场战争的孝,他把自己埋在一个人造的活坟里——在一个荒凉小镇的边角地带,他用《麦田守望者》的版税,给自己买了一个山头,在上面造了一个石头城堡。城堡的地界是二大五小一共七块墓碑。写到这里,一股森森的寒气已经向我逼来。
他的下半生,都在机械复制他的痛感小说里的生活模式,一个孩子,被社会秩序逼至悬崖的边缘,逼至旮旯,在命牵一线时,被另外一双童稚的手解救,这双手可能属于比利或非比(《麦田守望者》),可能属于爱丝美(《写给爱丝美的故事》),在小说里,这些孩子随着他的臆想气质和打字机的嗒嗒声,被机械的成批量生产出来,在现实生活中,他则手工制造了这些孩子,来解救他自己。
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伴侣都极之年轻,他的妻子克来尔,和他在一起时是16岁,情人梅纳德是18岁,他的最后一个太太可林是19岁,她们和他的年龄落差分别是18岁,34岁,50岁。他循序老去了,他的择偶观可是永远年轻的。这些小女孩都成长在请教徒家庭,符合他的“纯洁”标准,她们处于人生最敏而多思的裂变期,也赋有自省气质,她们象是一棵小树,被沉沉的树冠压的折腰,却不足以自救,以为对岸的男人可以扶持她们一把。结果他把她们从既成的生长秩序上掐枝下来,断绝了新鲜的养料和水,把她们拖进他的小宇宙,他是她们的太阳神,而她们不过是他的流星雨。他给她们规定了唱片,读物,甚至电视频道和衣服牌子,还有待客名单,这个名单从没有高至两位数,我想起他女儿写的回忆录“小时候,我家里的客人,全是米高梅公司生产的”。也许这就是人间版约伯对上帝的报复吧,你让我的世界崩塌了,没关系,我可以关起门来,反手做个小型的上帝,哈。
而这些被他制造出来的新一轮女约伯呢?她们得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听,用他的思路去想,她们,准确的说,她们本人已经没有了,她们的自我已经给他压扁成一块活体反射板了,反射他的语录,他的情绪,他的观点。而她们得到的,是寒流骤来的冬日,扒在窗口,看一日早于一日的日落,在冬雾里被模糊掉的湮远的地平线,永远被隔绝的室外生活,室内只剩下桌子上摊开的花生和瓜子,非交流状态的对话,看不完的40年代老电影,人造的怀旧气氛,那是这个老男人给自己青春期保鲜的方式。在过时的台词里,屋里漾开一个老年人昏昏的睡意,肩膀上靠过来一颗白发纷呈的头颅,随呼吸发出老人的恶劣口气,这一切,对一个孩子,是何其残酷。
她们必须忠于自己的“孩子”意象,一旦她们出现不纯洁的征兆,比如他的妻子和情人怀孕,或是做为他的女儿,居然胸部开始发育,来了月经,他就冷落和驱逐她们,因为她们伤害了他的纯洁理念。这个半疯的上帝,他以毁灭他人为代价维持自己的生存,他在自己的死亡中死去,还要别人在他的死亡中再死一次,最后,他手中的约伯们,都先后精神崩溃,她们的选择是:要么把自己的人格溶解在他的人格中,比如可林,要么用加速度从他身边逃离了,比如克莱尔,玛格丽特,后者也是一种自救本能吧,然后,她们象戒毒一样戒掉对他的爱情,对他的病态需求,毁灭性的寄生习性。在废墟上一砖一瓦的重建自己的日常生活。
愿上帝保佑这些尘世的约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