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情史〉,看到〈玉堂春〉,这是个老故事了,王舜卿是世家子弟,留在京都,靠支领父亲的养老金狎妓度日,然后是破旧的情节:妓女混光了他所有的钱,然后又义气助他返乡,结果他考取功名,又复救她于水火,善心回报善心,真是皆大欢喜,只是好笑,象王舜卿这样一个无力自治的人,居然在父亲的怒斥下,矢志读书,更“登科甲”,这个逻辑的软肋,真可笑,难道作者借此讥讽科举制度?我万万不可以自己的恶意度人。
倒是那个玉堂春,先是让公子“创屋宇,置器室”,轻车熟路的蹈着名妓路线,一年不到就花光了他所有的钱,然后又义气相助,“诳其母,设夜宴”,让王“卷所有而归”。如果没有她,王早已流落街头,步步微贱下去——而她是个妓女,是个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穷人,又妄论感情?她示爱的方式也只能用肉体的奢侈,或节制,或予,或夺,比如是“为公子誓不接客”,但是,她并没有把贞洁进行到底,她后来愿意被山西商人以百金赎之,甘为其妾,这种曲线失贞的方式,就让人难以接受,她干吗不索性做个烈妇,既然不能保全肉身清洁,索性把肉体这个容器也打破才好,正好也可以让我们大大的施展一下伟大的同情心——可是在我看来,如果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动人之处,那就是作妾这个“变节”了。
想想看,为什么之前为公子誓不接客,之后又曲线失贞?是因为公子去若游鸿,廖无消息,让她芳心不快?指着趁年轻赶紧了为自己图谋一个前程?还是受不了“剪发鞭足,斥为奴婢”,身体和颜面双重受辱的局面?忍不住想起潘金莲,勾搭西门庆之后,在西门未依约迎娶她之前,她是夜夜迎风磋叹,唱唱冤曲而已,并没有肉体出轨的行为,可是西门庆死了之后呢?她就是在王婆家待嫁,还是立马勾搭了王婆的儿子,日日依前在那帘子底下偷望大街上,世人看了顿生厌恶之心,只当这是个婊子惯用的行经,可是他们不想想,一个没闲钱,没闲力,没个臂膀护身,没夫没子的女人,肉体是她唯一的资本,她的一切都得在这个资本上运作,以此谋得男人的宠爱,在这个基础上再衍生物质的好处,而男人的宠爱,可是不定因素,是最靠不住的,根本她谋生与谋爱的路径是重叠的。要失业就是双重失业,我们应该想一想一个下岗工人的惶恐。能安慰肉体失业的,也只能是肉体行为.
玉堂春亦如此,公子毁约了,或是负心了,或是杳无音信,留下悬念真空,在漫漫长夜里,诸多阴暗的可能性啮着她的信念,卡着她的脖子,吞食着她的希望,失重始之……….讽刺的是,山西商人因着贞德纳她为妾,这也让她的贞德褪色,如果她立志不嫁,那么她的贞德高度还可以上一个响当当的台阶。但是她不会这么想,她可爱处也正在此——她唯一的资本,肉体,被“剪发鞭足”的行为打折后,还得经受日常的磨损,她还年轻,还不甘心就此被活阉了,或是做某个爱情图腾的活祭,她还有求生欲,甚至,还想活的更好些。她当然不能一死了之,或厨下终老,她能为一个男人一掷千金,罄尽所有,这样侠气的女人必有识时务之处:她贪恋着这暖红的人世,虽然里面有种种的龌龊和不堪,她得重燃自己的肉体魅力,让“颜色如故”,她根本是妓女的思维,良家妇女可以用儿子用名分固定自己,谋得安全感的东西,她可没有。
《情史》中的一些故事,实在很难满足多疑的现代人,里面的爱情,有太多人力接缝的痕迹,它要么靠神力(《虬须叟》),要么是靠近乎神力的外力(《昆仑奴》),要么是靠被神化的机遇(《玉堂春》)——这些故事,其逻辑链都是这样脆弱,它们得以成立的前提,与其说是因缘在天,不如说是作者的善意成全,看这些故事,常常有电影散场时的荒凉感,所有的声色都安静了,散场的人流,在灰败现实和光鲜谎言的临界处,倍加觉得自己投入的那一点阅读情绪都是浪掷,作者的善意竟会衍生出我种种的不快,不洁感。我真希望自己是个彻底刻薄的人,那样我就可以把它嗤之以鼻,随手抛却,然而我竟做不到,一点点的求生欲,都让我戚戚不已,我可以原谅一切的杂质,只要它真。可是世人何时善待过真实。
倒是那个玉堂春,先是让公子“创屋宇,置器室”,轻车熟路的蹈着名妓路线,一年不到就花光了他所有的钱,然后又义气相助,“诳其母,设夜宴”,让王“卷所有而归”。如果没有她,王早已流落街头,步步微贱下去——而她是个妓女,是个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穷人,又妄论感情?她示爱的方式也只能用肉体的奢侈,或节制,或予,或夺,比如是“为公子誓不接客”,但是,她并没有把贞洁进行到底,她后来愿意被山西商人以百金赎之,甘为其妾,这种曲线失贞的方式,就让人难以接受,她干吗不索性做个烈妇,既然不能保全肉身清洁,索性把肉体这个容器也打破才好,正好也可以让我们大大的施展一下伟大的同情心——可是在我看来,如果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动人之处,那就是作妾这个“变节”了。
想想看,为什么之前为公子誓不接客,之后又曲线失贞?是因为公子去若游鸿,廖无消息,让她芳心不快?指着趁年轻赶紧了为自己图谋一个前程?还是受不了“剪发鞭足,斥为奴婢”,身体和颜面双重受辱的局面?忍不住想起潘金莲,勾搭西门庆之后,在西门未依约迎娶她之前,她是夜夜迎风磋叹,唱唱冤曲而已,并没有肉体出轨的行为,可是西门庆死了之后呢?她就是在王婆家待嫁,还是立马勾搭了王婆的儿子,日日依前在那帘子底下偷望大街上,世人看了顿生厌恶之心,只当这是个婊子惯用的行经,可是他们不想想,一个没闲钱,没闲力,没个臂膀护身,没夫没子的女人,肉体是她唯一的资本,她的一切都得在这个资本上运作,以此谋得男人的宠爱,在这个基础上再衍生物质的好处,而男人的宠爱,可是不定因素,是最靠不住的,根本她谋生与谋爱的路径是重叠的。要失业就是双重失业,我们应该想一想一个下岗工人的惶恐。能安慰肉体失业的,也只能是肉体行为.
玉堂春亦如此,公子毁约了,或是负心了,或是杳无音信,留下悬念真空,在漫漫长夜里,诸多阴暗的可能性啮着她的信念,卡着她的脖子,吞食着她的希望,失重始之……….讽刺的是,山西商人因着贞德纳她为妾,这也让她的贞德褪色,如果她立志不嫁,那么她的贞德高度还可以上一个响当当的台阶。但是她不会这么想,她可爱处也正在此——她唯一的资本,肉体,被“剪发鞭足”的行为打折后,还得经受日常的磨损,她还年轻,还不甘心就此被活阉了,或是做某个爱情图腾的活祭,她还有求生欲,甚至,还想活的更好些。她当然不能一死了之,或厨下终老,她能为一个男人一掷千金,罄尽所有,这样侠气的女人必有识时务之处:她贪恋着这暖红的人世,虽然里面有种种的龌龊和不堪,她得重燃自己的肉体魅力,让“颜色如故”,她根本是妓女的思维,良家妇女可以用儿子用名分固定自己,谋得安全感的东西,她可没有。
《情史》中的一些故事,实在很难满足多疑的现代人,里面的爱情,有太多人力接缝的痕迹,它要么靠神力(《虬须叟》),要么是靠近乎神力的外力(《昆仑奴》),要么是靠被神化的机遇(《玉堂春》)——这些故事,其逻辑链都是这样脆弱,它们得以成立的前提,与其说是因缘在天,不如说是作者的善意成全,看这些故事,常常有电影散场时的荒凉感,所有的声色都安静了,散场的人流,在灰败现实和光鲜谎言的临界处,倍加觉得自己投入的那一点阅读情绪都是浪掷,作者的善意竟会衍生出我种种的不快,不洁感。我真希望自己是个彻底刻薄的人,那样我就可以把它嗤之以鼻,随手抛却,然而我竟做不到,一点点的求生欲,都让我戚戚不已,我可以原谅一切的杂质,只要它真。可是世人何时善待过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