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毛姆的自传,觉得不及《刀锋》好看,也可能是对刀锋的喜欢是因时而异。阅读趣味这个东西,就象审美,口味一样是动态的,有时效的。刀锋是给维特根斯坦写的传记,传记作品好看,可以因着主体人物的魅力——维特根斯坦本人的魅力拯救了那本书,也许。怀疑论者一向有种坏小子般的致命吸引力。这本呢,刚上手几页,就知道毛姆绝不是一流的作家,文字,结构,布局等等,一切技术上的好处他都没有,读者自然是势利的,我顿时松懈下来,只留四分之一脑读书,剩下的继续煲电话粥,打情骂俏,瞄一眼连续剧,吃妈妈送来的零食。
再看了会,有种被愚弄的感觉,他自然不是一流的,但这是实在因为他立意如此,他不愿意象普鲁斯特或乔伊斯那样,一生致力于与一件事——写作,发生关系,当然他们成功了,可是他们失去的是生活本身,他们,仅仅是附着于他们的作品而存在,他们的作品先行于生活,在生活的前方打开一张网,窥伺着,捕捉生活,作为写作的经验储备,而毛姆呢,他乐于用有限的一生做一件更有趣的事,就是尽最大可能去体验生活,所以他的书亦然:里面只是有丰富的生活流,书的好看是因为生活本身的精彩,他对生活,及对人的知识,如此而已。
书里有个普赖斯小姐,是毛姆在巴黎学画时的同学。典型的悲剧文艺青年,她的天赋极弱,即使后天加倍努力也无法挽救,她吃不饱,穿不暖,仅有的一点钱都拿来学画,她也没有一个朋友,因为她不能接受任何人提出的善意指点——她应该及早转行,免得浪费青春。她觉得他们都是嫉妒英才,暴力压迫她。偏执的人就是这样,把一股子蛮力强加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这种偏执狂里,大概一百个人能出一个杜拉斯,剩下99个都是普赖斯小姐。他们又碰不到贝多芬这样的诤师,他对他的学生说:你要再弹十年琴,才会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弹琴。最后,她陷入逻辑死循环,上吊死了.毛姆于是决定转行——他这一生,做过九流的会计师,五流的画家,不入流的医师,二三流的小说家,可是这又怎么样?他的生活,丰富,明快,丰盛,他赢了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
再看了会,有种被愚弄的感觉,他自然不是一流的,但这是实在因为他立意如此,他不愿意象普鲁斯特或乔伊斯那样,一生致力于与一件事——写作,发生关系,当然他们成功了,可是他们失去的是生活本身,他们,仅仅是附着于他们的作品而存在,他们的作品先行于生活,在生活的前方打开一张网,窥伺着,捕捉生活,作为写作的经验储备,而毛姆呢,他乐于用有限的一生做一件更有趣的事,就是尽最大可能去体验生活,所以他的书亦然:里面只是有丰富的生活流,书的好看是因为生活本身的精彩,他对生活,及对人的知识,如此而已。
书里有个普赖斯小姐,是毛姆在巴黎学画时的同学。典型的悲剧文艺青年,她的天赋极弱,即使后天加倍努力也无法挽救,她吃不饱,穿不暖,仅有的一点钱都拿来学画,她也没有一个朋友,因为她不能接受任何人提出的善意指点——她应该及早转行,免得浪费青春。她觉得他们都是嫉妒英才,暴力压迫她。偏执的人就是这样,把一股子蛮力强加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这种偏执狂里,大概一百个人能出一个杜拉斯,剩下99个都是普赖斯小姐。他们又碰不到贝多芬这样的诤师,他对他的学生说:你要再弹十年琴,才会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弹琴。最后,她陷入逻辑死循环,上吊死了.毛姆于是决定转行——他这一生,做过九流的会计师,五流的画家,不入流的医师,二三流的小说家,可是这又怎么样?他的生活,丰富,明快,丰盛,他赢了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