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信
(2011-03-25 11:37:20)
标签:
杂谈 |
《千江有水千江月》,读罢,掩卷,楼下的木兰花还是开的密密匝匝,向闻此花不禁雨,盛极遭雨,则狼籍不堪,可见传言不一定准。暗想,此书激起的反应,不外乎两种:重审美经验的人,必是爱不释手。就象木心老先生一样,萧丽红的语感非常晶莹剔透,半文白的清丽文字,好比水底青荇,摇曳生姿。这样的文字很讨好,让人想起《红楼梦》,意境,则是陶渊明式的田园牧歌。中式面料,中装裁剪的情节上,又夹杂着很多民俗的中式绣片。
而贯穿其中的,大信与贞观的爱情故事,质地却是单薄和逻辑脆弱的,撇除了肉欲的浮沫,惟余下纯精神的诗书对白,和传统戏曲里才有的文艺腔对答,还有一个交代模糊,嘎然耳而止的结尾。然而,你决计无法和它计较。因为,根本它的背景就很隔世和绝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肉欲离席的地方,早已有礼教的大屁股坐下来了,“才不足凭,貌不止取;知善故贤,好女有德。”我虽不是女权分子,看到这样一本规训女子宽恕和忍让的书,总觉得没有操作性,这样它激起的第二个反应就是:一个务实的读者,一定会无法进入,觉得它隔。
有某个瞬间,我很为书中的“礼”字所动,根本这才是这本书意旨和主角。贞观自幼饱读诗书,浸润在家训和礼书中长大。她深爱这浅显文字中的秩序整饬,荣辱有节,进退有序,书渐读,礼愈明,最后她的爱情观也成于此。即便对方是“泱泱君子,堂堂相貌”的意中人,也要以发乎情,止乎礼,男有信而女有贞。不重肉体的亲爱,更重心契。即使分开,也不可贪痴未已,爱嗔太过,因为“此身常在情常在”。女人心,是千江活水,则月明常在。男人心,却是万里长天,动辄无云。但是没关系,好男人,也只是身外之物,不一定要切己相关的,哪怕远远的惦念着他,也是喜悦的。
我在想的是:这本书真是温厚和善意。你没法和它较真。我甚至在想,如果皮皮是个小女生,我是不是也弄两本〈三字经〉,或是〈朱子家训〉,来给她规范一点做人的大格局,然而,又觉得太危险了,这本书被过滤的这样干净,贞观那样的女孩子,几乎是在一个道德无菌的环境中长大的。我觉得自己如此芥末,断断无力为小皮皮挡开时代的风尘,隔绝出这么一个纯粹的环境出来,礼数这个东西,在一个整体的,圆融的背景上,是一种良性的自我建设和合群方式,如果它沦为局部的个人行为,会不会成为一种“中式伪善”呢?
觉得这个故事,还有故事里的人啊,都被保护的太周全了。乡风啊,民俗啊,淳厚的简直象是桃源深处,没有现实质地。大妗守活寡几十年,结果还真心感谢异国的第三者帮她照顾丈夫,阿嫫略听了几句计较利益的刻毒话,赶紧带贞观离开现场(简直让人想起许由洗耳),外公看见别人偷瓜,佯状不知情(因为,家训有云:穷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每个人都活在无污染,非常环保的绿色田园诗情中——江枫渔火、濯濯莲花里,姐妹聊着床头心事;淡然举箫,眉黛轻蹙中,情侣互传诗句;爱情的触媒,也就是少时一个轻挑的鱼刺,隔着窗户纸,彼此都不挑破的几句边缘调情(暗想,如果给他们配上因特网,QQ,MSN,视频。是不是这段情早就抵达彼岸,彻底挥发了),这段情真是淡美温润,因为它是云端的,完全不触地,与现实没有任何摩擦的。萧丽红大概身陷现代生活的污浊之中,无法抵御,所以以乡愁自救,结果成就了另外一段现代桃源的佳话。
这个故事存在的意义也许雷同于童话:它给了我们一个可能性 ,哪怕只是想象中才能抵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