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表演人格遭遇肉体的诚实
(2011-03-25 11:36:09)
标签:
杂谈 |
看了几本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不好,但不完全是毛姆本人的问题——我看过几本高更的传记,都不好,有一本是略萨的《天堂在街边的那个拐角》,我不喜欢略萨,长句多,叙述温度高,主观渗透多,有诗化的倾向,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诗化可是个危险的词。但这个诗化把高更的传奇色彩强化了——本来印象派画家就是这样,个个是明星气质大于现实气息。撇掉技术原因不谈,大概是高更脱离文明进程,回归原始社会,过的那种纯精神生活,太偏离一般人的经验了,即使作为作家,以理解力和想象力为职业生存手段的人,也无法意会,所以几本传记都写的很虚脱,隔的很。
再说回毛姆的小说,《刀锋》好一些,最低限度拉里是个怀疑论者,他的气质和毛姆很契合,经验的近身,使这本书的人物心理刻画比较浮凸和清晰。《剧院风情》很好,看出是写贴身的生活,好象手边的一棵树一样,随手掐下来的枝节,都是水淋淋,活生生的,人物也好,情节也好,细碎的小场景也好,都是树叉投了影子在那里,轮廓楚楚的,只等毛姆拿笔这么描一描,勾一勾,哈,便成型拉。
朱丽亚是个天生的演员,首先是肉体配置:她有完美的身材,橡胶般活络的脸,丰富的表情体系,可以清晰的析出角色的内心,其次她自幼生长在一个戏剧化的环境中,一路沐着春风春雨,她的表演人格被浇漓着,发育的极好——她会说话时便有人教她念台词,一个年老的过期演员教会她舞台经验和念台词的煽情方法,一个不得志的导演把她拉拔成一线女演员。还有一个枕边人负责经营管理她的才能——那是她的丈夫,迈克尔。她把表演人格带入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着迈克尔,及他的父母,或周围的什么人,交际生活几乎就是她训练演技的舞台——她一眼就看出迈克尔的父母喜欢贤妇,为了讨他们的欢心,她立刻能把角色切换成村姑,并用她本色的演技打动了他们。
不经意做出的一个漂亮手势,一经指出她便储备在记忆里了,只待时机便提档复制出来,以供制造角色的需要,她的表演,是先行于生活的。甚至,她的社交能力,亦是源于她的舞台经验——她有成箩筐的角色经验,遇到任何困境都可以抽出一个来从容应对——遇见调戏她的爵爷,她就是被羞辱的茶花女,声音与肩膀发着抖,把食指指向肩膀的同向,遇见意欲离去的情人,她就是受委屈的包法利夫人,无声的哭泣,节奏,分寸,拿捏的完美无缺。哦,对了,还有:婚外情遭遇群众围堵时,她立刻调整出安娜.卡列尼娜的姿态,哈,演戏生涯就是她的资料库。
她的丈夫迈克尔,剑桥大学毕业后,因不忍浪费自己的美貌而进入戏剧界,与妻子相反,他生性清冷,对戏是,对女人也是,前者断送了他的舞台前途,后者使他不能成为妻子的肉体对手。肉欲上的温差,在他是安之如素,在她是躁动不安——他最大的缺点是无能,最大的优点是无为,也就是安于自己的无能。但是他很有识别力,懂得尊崇妻子的才能,并把它们经营管理的很好,她的才能,是他们最大的无形资产,通过他的经营被发扬光大,变成财富和社会地位,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对夫妻倒是互补的。
一旦肉体的魅力消失——当迈克尔服完兵役回家,朱丽叶发现他身上那种清鲜的,青年男子的体味已经褪掉了,只剩下老男人的浊气,她顿时推翻了自己对他的迷恋,爱情始于肉体,亦终于肉体,在肉体退场的地方,他全部的性格缺点开始登台——他自恋,吝啬,平庸,一是为了保护自己生活和心灵的德行,二是觉得否定了当年的迷恋,就是间接被生活欺骗,这个强大的女人不能接受这个骗局,或是败局,所以她继续发挥演技,不遗余力的逢迎迈克尔,心里却是在辛辣的笑话着他和自己。
日子就这么流水般的过去了,直到托马斯的出现。一开始托马斯吸引她,不外乎是她自恋的一点折射——她是将日常生活舞台化的人,她的修养,谦和,幽雅的动作,手势,都带着她演技的余韵,她得意的看到,在他崇拜的仰视里,自己的魅力,又多了一个映射的镜面,这个女人的控制力是一流的——但是她对自己的肉欲却是无力的,任何能唤起她的肉欲的人,都可以借肉体这个武器打败她。20岁时,她排除异议嫁给迈克尔,不外乎是贪恋他的美貌,她被肉欲打败的结果是婚姻,20多年后,她被肉欲打败的结果是婚外情。
托马斯并没有肉体以外的优势,他的性格平庸委琐虚荣,但是他爱能充沛,倒不是爱朱丽亚,而是爱性行为本身,这正是朱丽亚需要的,她只是需要一个爱的对手,至于是谁倒次要。她也知道他在利用她,她甚至为这种利用创造了种种便利条件——这是个气宇恢弘的女人。是个花钱买欢时手势很漂亮的嫖客——小说的视角很新鲜,甚至可以说是女权,如果把角色的性别倒置一下,则这个故事破旧不堪,因为我们的定势是:只有男人才会因为女人姿色衰退而厌弃对方,殊不知,女人对男人的爱情,也可以是基于肉体。类似的还有一篇是三岛由纪夫的《肉体学校》。它直接指向肉体,它写的是男妓,可是我看到的却是女人在肉体困境中的失重。
最后,她发现托马斯居然利用她为一个小女人铺路,她下定决心,施展手腕,假意允许那女孩在她的新戏里做配角,鼓励她,支持她。最后在首场演出时毫不留情地搞砸了她的最重头戏份,——蓄意要使对方暗淡无光的戏服,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小道具,打乱对话节奏,临时改变走台方位以使对方不得不背对观众,或者更糟:以最难看的侧脸对着观众——一心要一鸣惊人的女孩在台上惊惶失措,从此作为演员的前途也完了。而她呢,早就把这一切置之脑后,视若前尘了。
《刀锋》里的拉里,始终没有战胜虚无的失重,《人生的枷锁》里的菲利普,最后是毛姆施舍了美丽请纯的女人来拯救他,但是前面的否定积压的那么厚实,这个在结尾姗姗来迟的拯救,也太虚弱了,惟有这个女人,是毛姆小说中唯一一个自救成功者,虽然她的手段险恶毒辣近乎于巫,我却仍然被她的力量所折服。一个女人,面对爱的败局,一声痛都不喊,打碎牙和血吞,拍拍衣服,掸掸灰,微笑着爬起来。她成功的把自己代入了一个强者的角色,并演至终场。我没有什么可做的,只能起身,鼓掌。
再说回毛姆的小说,《刀锋》好一些,最低限度拉里是个怀疑论者,他的气质和毛姆很契合,经验的近身,使这本书的人物心理刻画比较浮凸和清晰。《剧院风情》很好,看出是写贴身的生活,好象手边的一棵树一样,随手掐下来的枝节,都是水淋淋,活生生的,人物也好,情节也好,细碎的小场景也好,都是树叉投了影子在那里,轮廓楚楚的,只等毛姆拿笔这么描一描,勾一勾,哈,便成型拉。
朱丽亚是个天生的演员,首先是肉体配置:她有完美的身材,橡胶般活络的脸,丰富的表情体系,可以清晰的析出角色的内心,其次她自幼生长在一个戏剧化的环境中,一路沐着春风春雨,她的表演人格被浇漓着,发育的极好——她会说话时便有人教她念台词,一个年老的过期演员教会她舞台经验和念台词的煽情方法,一个不得志的导演把她拉拔成一线女演员。还有一个枕边人负责经营管理她的才能——那是她的丈夫,迈克尔。她把表演人格带入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着迈克尔,及他的父母,或周围的什么人,交际生活几乎就是她训练演技的舞台——她一眼就看出迈克尔的父母喜欢贤妇,为了讨他们的欢心,她立刻能把角色切换成村姑,并用她本色的演技打动了他们。
不经意做出的一个漂亮手势,一经指出她便储备在记忆里了,只待时机便提档复制出来,以供制造角色的需要,她的表演,是先行于生活的。甚至,她的社交能力,亦是源于她的舞台经验——她有成箩筐的角色经验,遇到任何困境都可以抽出一个来从容应对——遇见调戏她的爵爷,她就是被羞辱的茶花女,声音与肩膀发着抖,把食指指向肩膀的同向,遇见意欲离去的情人,她就是受委屈的包法利夫人,无声的哭泣,节奏,分寸,拿捏的完美无缺。哦,对了,还有:婚外情遭遇群众围堵时,她立刻调整出安娜.卡列尼娜的姿态,哈,演戏生涯就是她的资料库。
她的丈夫迈克尔,剑桥大学毕业后,因不忍浪费自己的美貌而进入戏剧界,与妻子相反,他生性清冷,对戏是,对女人也是,前者断送了他的舞台前途,后者使他不能成为妻子的肉体对手。肉欲上的温差,在他是安之如素,在她是躁动不安——他最大的缺点是无能,最大的优点是无为,也就是安于自己的无能。但是他很有识别力,懂得尊崇妻子的才能,并把它们经营管理的很好,她的才能,是他们最大的无形资产,通过他的经营被发扬光大,变成财富和社会地位,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对夫妻倒是互补的。
一旦肉体的魅力消失——当迈克尔服完兵役回家,朱丽叶发现他身上那种清鲜的,青年男子的体味已经褪掉了,只剩下老男人的浊气,她顿时推翻了自己对他的迷恋,爱情始于肉体,亦终于肉体,在肉体退场的地方,他全部的性格缺点开始登台——他自恋,吝啬,平庸,一是为了保护自己生活和心灵的德行,二是觉得否定了当年的迷恋,就是间接被生活欺骗,这个强大的女人不能接受这个骗局,或是败局,所以她继续发挥演技,不遗余力的逢迎迈克尔,心里却是在辛辣的笑话着他和自己。
日子就这么流水般的过去了,直到托马斯的出现。一开始托马斯吸引她,不外乎是她自恋的一点折射——她是将日常生活舞台化的人,她的修养,谦和,幽雅的动作,手势,都带着她演技的余韵,她得意的看到,在他崇拜的仰视里,自己的魅力,又多了一个映射的镜面,这个女人的控制力是一流的——但是她对自己的肉欲却是无力的,任何能唤起她的肉欲的人,都可以借肉体这个武器打败她。20岁时,她排除异议嫁给迈克尔,不外乎是贪恋他的美貌,她被肉欲打败的结果是婚姻,20多年后,她被肉欲打败的结果是婚外情。
托马斯并没有肉体以外的优势,他的性格平庸委琐虚荣,但是他爱能充沛,倒不是爱朱丽亚,而是爱性行为本身,这正是朱丽亚需要的,她只是需要一个爱的对手,至于是谁倒次要。她也知道他在利用她,她甚至为这种利用创造了种种便利条件——这是个气宇恢弘的女人。是个花钱买欢时手势很漂亮的嫖客——小说的视角很新鲜,甚至可以说是女权,如果把角色的性别倒置一下,则这个故事破旧不堪,因为我们的定势是:只有男人才会因为女人姿色衰退而厌弃对方,殊不知,女人对男人的爱情,也可以是基于肉体。类似的还有一篇是三岛由纪夫的《肉体学校》。它直接指向肉体,它写的是男妓,可是我看到的却是女人在肉体困境中的失重。
最后,她发现托马斯居然利用她为一个小女人铺路,她下定决心,施展手腕,假意允许那女孩在她的新戏里做配角,鼓励她,支持她。最后在首场演出时毫不留情地搞砸了她的最重头戏份,——蓄意要使对方暗淡无光的戏服,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小道具,打乱对话节奏,临时改变走台方位以使对方不得不背对观众,或者更糟:以最难看的侧脸对着观众——一心要一鸣惊人的女孩在台上惊惶失措,从此作为演员的前途也完了。而她呢,早就把这一切置之脑后,视若前尘了。
《刀锋》里的拉里,始终没有战胜虚无的失重,《人生的枷锁》里的菲利普,最后是毛姆施舍了美丽请纯的女人来拯救他,但是前面的否定积压的那么厚实,这个在结尾姗姗来迟的拯救,也太虚弱了,惟有这个女人,是毛姆小说中唯一一个自救成功者,虽然她的手段险恶毒辣近乎于巫,我却仍然被她的力量所折服。一个女人,面对爱的败局,一声痛都不喊,打碎牙和血吞,拍拍衣服,掸掸灰,微笑着爬起来。她成功的把自己代入了一个强者的角色,并演至终场。我没有什么可做的,只能起身,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