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bingyi1949
bingyi194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46
  • 关注人气:1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今说】④:古代诗人咏雁诗(上)

(2010-11-21 14:03:00)
标签:

诗经

卢纶

杜甫

白居易

钱起

苏东坡

朱熹

王勃

陆游

王苹

刘禹锡

杨衡王士祯

http://s11/middle/6694ceb8x94ad4d2129e9&690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回回秋去春回,几回回雁飞雁归。

雁同“鴈”,鸟名,是一种候鸟。雁,也称“鸿”或者“鸿雁”、大雁。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之《小雅.鸿鴈》咏道:“鸿鴈于飞,肃肃其羽。”之所以称为鸿雁,有此一说——《传》中有载:“大曰鸿,小曰鴈”。此外,《疏》也言之凿凿:“鸿鴈俱是水鸟,故连言之。其形,鸿大而鴈小。”

 

雁是候鸟,喜欢迁徙。每年秋分后飞向南方,春分后又飞回北方。候鸟这种特殊的迁徙行为,引起了善感多情的文人的注意。于是,雁们便成了诗人骚客笔下情景交融、多姿多彩的诗行。

 

大雁飞翔的行列称为“雁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郑风.大叔于田》有诗:“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唐.卢纶《奉和太常王卿春夜对月见寄》有句:“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言大雁飞翔的行列犹如雁行,也称“雁序”,唐.杜甫有《天池诗》:“九秋惊雁序,万里狎渔翁。”雁行有序又称“雁齿”,许是称雁行的排列有序状如牙齿。唐.白居易《新春江次》中有“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由雁行的并行、平列而有次序,又引申为“兄弟”,钱起有诗《李四劝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为证:“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

 

群雁飞行时,常排列成“一”字或“人”字形,因称“雁字”。唐.白居易有《江楼晚眺》诗:“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宋.苏东坡有《虚飘飘》诗之二:“蜃楼百尺横苍海,雁字一行书绛霄”。清.朱熹则有《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诗:“据鞍又向冈头望,落日天风雁字协”。而群雁飞翔的行列整齐,好像军队布阵一样,于是,又有了“雁阵”一说。唐.王勃《滕王阁序》的散文诗中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妙句。宋.陆游《幽居》诗则写道:“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清.王苹则有《秋怀》诗:“雁阵昏黄浮野水,虫吟惨淡讼酸风”。

 

由于雁来去有定侯,故古人以帛击足得以传书。后来,因称书札为“雁书”。唐.王勃《采莲曲》有载:“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也有称:“雁足”、“雁帛”的。元.柳贯《舟中睡》诗中就有“江驿比来无雁帛”。还有称“雁将书”的,这里的“将”作“送”意解。明.居节有《晚坐》诗:“年年楚江上,不见雁将书”。

 

由雁的排列布阵、传书送信,又引出一些比喻、引申之用典。如“雁柱”,是说古筝的弦柱斜列,如飞雁一般,故称。有宋.张先的《生查子.咏筝》词为例:“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缘起雁的因时迁徙,故把居于异乡之民户称为“雁户”,如唐.刘禹锡的《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

 

古代婚礼分纳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六礼,纳征用币,其余均用雁,古人便把雁与币帛合称为“雁币”,是为婚嫁之聘礼,亦为问聘之礼,有唐.杨衡《夷陵郡内叙别》诗可考:“雁币任野薄,恩爱缘义深”。

 

http://s9/middle/6694ceb8x94c19d8577f8&690

   古代诗人咏雁,更多的是借喻抒情,言物喻志。由于雁每年总是随着春分、秋分这两个时令秋去春回,因此,在古代诗人的诗作中,大多是表达离愁别绪、思归想家的。这类诗,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咏雁诗作里,占了很大比重。如有的诗,从表面上看,只是写因时迁徙这种自然物象,其实也是状写离情别绪。如南朝.江总的“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明.鲁渊的“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明.蔡毅的“木落江空天气清,西风萧飒雁南征”,清.王士祯的“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有的诗,由于诗人情绪悲凉,便给天上的飞雁也添加了悲凉的色彩。如北周.庾信诗中“失羣寒鴈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的“寒雁”,清.王夫之诗中“归云飞带雨,凉雁过留声”的“凉雁”,唐.刘禹锡诗中“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的“游雁”,无不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似乎人也同凉寒的游雁一样,心境也逐渐凉寒起来。(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