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今说】④:古代诗人咏雁诗(下)

(2010-11-27 14:44:46)
标签:

诗经、施肩吾

白居易

李益

李清照

欧阳修

梅尧臣

辛弃疾

李白、刘邦

(续上篇)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小雅》中,有一首以《鸿雁》为题的诗,此诗共三段,每一段起句都是写雁儿飞呀飞:“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诗歌描述服役人员虽筑起了高墙,自己却无处安身;在外服苦役,却回不了家。悲戚之状如雁儿单飞,悲鸣之声如嗷嗷雁鸣。宋.朱敦儒的《临江仙》词写道“年年看寒雁,一十四番回”,说自己看雁儿从塞外飞回,已经十四个年头了,仍是有家不能归,亲人难团聚。

 

唐.施肩吾的《秋夜山居》之“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与唐.白居易的《南湖早春》之“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以及唐.李益的《春夜闻笛》中的诗句“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虽然一是写在秋季,一是写在早春,却也异曲同工,以“人语绝”、“语未成”来状写“雁都能回,人不能归”的情景,突出被贬离乡或出游在外的凄苦,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眷念。

 

http://s8/middle/6694ceb8x754a88102577&690

   在咏雁的诗作中,最为伤心动情的莫过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那一声“雁过也”,触景生情,也是睹物伤心,恰像戏曲舞台上一声“咿——呀!”便引出撕心裂肺的哭诉,肝肠寸断的愁苦,似乎诉尽了夫死国破、身遭离乱和晚年饱经忧患的种种哀愁。

 

其它如宋.欧阳修《戏答元稹》之“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隋.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唐.王浜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温庭筠的“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唐.司空曙的《寒塘》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等等,都是望雁思归、寄情于景的上佳诗作。

 

在古代诗人的咏雁诗中,也不乏一些以大雁高飞、远翔的形象,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的诗篇。“雁碛”,是鸿雁远徙中途栖息的沙碛地,也指北边的极远之地。宋.梅尧臣有《送马仲途司谏使北》的诗“貂裘不见风霜劲,雁碛遥知道路艰”,表达了诗人明知“风霜劲”、“道路艰”,仍要像征雁一样迤逦前行的决心和勇气。宋.辛弃疾有一首《水龙吟》,上阕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诗句,诗人借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高处渐去渐远的鸿雁声咽,表达自己矛盾的心境和忧愤的感情,为下阕抒写作者报国立功之志作了很好的铺垫。

 

唐.李白则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之句,表达出诗人的乐观与旷达。而汉.刘邦的《鸿鹄歌》则吟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气势之磅礴,壮怀之激烈,与他一统天下还归沛县时的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如出一辙,前呼后应,足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志存高远。

 

 

http://s14/middle/6694ceb8x94ea4010775d&690

据说,有一种雁,在遭遇不幸后,先总是不吃不喝,静默哀思,继而眺望远方,仰天长鸣,经久才慢慢安静下来,把伤悲化作对群体的一片爱心。而且,从此以后,再不见觅欢续弦,而是为雁群中的对对情侣、户户家庭充当卫士。在群雁宿眠的江湖沙渚的周围专司警戒,如遇袭击,则鸣叫报警。人们便把这种雁称为“雁奴”。但雁奴叫醒雁们后,偷袭者便蹑足屏息了。如是者三,雁奴每次都警醒地叫醒同伴,而群雁每次见到的都是平安无事,以致恼怒起来,又是嘲讽挖苦,又是啄眼扯毛,害得雁奴既冤且苦。然而,雁奴仍是无怨无悔。金.元好问《惠崇芦雁》诗:“雁奴辛苦侯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便真情地颂扬了雁奴这种无怨无悔、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