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今说】③:古代诗人咏“物”诗(上)

标签:
文化四大发明酒杯、竹筷青铜器铜镜油灯走马灯灯会蜡珠杂谈 |
中国是古代世界四大发明发祥地之一。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发明了无数的生活物品,创造了丰富的古代社会生活,也写下了一篇篇灿烂的咏物诗词。这里,仅从浩瀚的古代诗丛中摘取一二,管中窥豹地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吟咏这些发明成果和生活物品的。
http://s10/middle/6694ceb8x753272519ae9&690
酒杯,是盛酒之物,古代最早称樽,唐.李白《前有樽酒行》中说:“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后来,饮酒的人逐渐增多,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和兴盛。同时,也推动了饮酒器具制造业的兴旺发达,多种材质、不同款式的酒杯越来越多,而酒杯之名也越来越雅,如觥、爵、觯、角、觚、觞等。较名贵的更以金、玉冠名,如金樽、玉盏等。宋.秦观有词:“渐酒空金樽,花困蓬瀛。”唐.李白诗中有“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他的另一首诗《将进酒》也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他的另一首诗中,他还这样写道“顾惭青云器,谬奉玉樽倾。”唐.罗邺有“争欢酒蚁浮金爵,听取歌尘扑翠蝉。”唐朝边塞诗人王翰喜爱的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明.朱之蕃赞咏的也是《夜光杯》:“晶莹绝胜金樽艳,华彩浑添玉液芳。”而元.谢宗可吟咏的则是《螺杯》:“应愧美人盘宝髻,且供豪杰卷金波。”
说了酒杯,便不能不说到只有中国人才用的“竹筷”。在古代,筷子叫箸,也叫筯。唐.李白诗中有“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之句。而宋.程良规则有“竹箸诗》:“殷勤为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古代直到商周冶炼出青铜器,才开始用青铜铸镜。《北朝民歌》之《木兰诗》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之句,北周庾信则有《咏铜镜诗》:“玉匣聊开镜,轻灰暂试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唐.姚合更有《镜》诗:“铸为明镜绝尘埃,翡翠窗前挂玉台。绣带共寻龙口出,菱花争向匣中开。孤光常见鸾踪在,分处还应鹊影回。好是照身宣谢女,嫦娥飞向月中来。”唐.李商隐《无题》诗中也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而宋.陆游则有“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膚庾”、“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诗句。
不过,再好的镜子,到了晚上,也得有灯光才能照见其“鸾踪”、“鹊影”。商周时期,人们把植物油和动物油放在瓦杯或石杯内点燃,称之为油灯。对此,《楚辞》之《招魂》中有“华灯错些”的诗句,宋.陆游也有“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之句。无独有偶,南宋另一位诗人辛弃疾,也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诗句。同为爱国诗人,一人挑灯夜读,一人挑灯看剑,真是异曲同工,表达的同是壮志未酬、一心报国的忠勇之志。以后,人们更懂得了把一盏盏灯聚在一起,形成五光十色的灯展、灯会。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记录了元宵灯会的精彩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玉壶光转,一夜盘龙舞”。元.谢宗可则有《走马灯》诗:“飚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鬛追星来有影,霜啼逐电去无声。”唐.李商隐的《无题》诗,则提到了一种蜡灯:“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蜡灯,当以蜡烛为灯。据权威资料记载,古代并无蜡烛,而称火炬为烛。唐朝末年,人们用细棉绳为芯,在油里加上石蜡,便支撑了蜡灯,也称蜡炬、蜡烛。萧纲、杜甫、李商隐都有咏蜡炬的诗。梁朝简文帝萧纲在他的《对烛赋》中盛赞:“绿炬怀翠,朱蜡怀丹”,八个字中,就有四个字是写蜡炬的颜色。唐.杜甫《宿府》诗说“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烛残。”虽然将赴工部员外郎任上,但仍感世事沧桑,心中凄苦。而宋.李商隐的《无题》诗,则是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丝”谐音“思”,把对心爱的人的思念,喻为“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后世引用此诗,往往作坚贞不屈,矢志不渝。唐太宗李世民更有赞《烛》之诗:“九龙翻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代月明。”
蜡烛燃烧,如九龙翻焰,其焰火称烛花。梁元帝《对烛赋》有“烛烬落,烛华明”,南唐后主李煜《玉楼春》词有“归时休放烛花红”,杜甫诗有“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点燃的烛心结成穗状又称烛穗,诗人张劭有《剪烛》诗:“分膏香染金雅嘴,去蠹光流玉树丛”,宋.范成大有诗:“归来更了程书债,目眚昏花烛穗玉。”烛光映照人与物,形成烛影,诗人贺方铸有《春暮》诗:“烛影摇红,一枕伤春绪。”蜡烛的末梢称烛跋,清.黄景仁有《秋夜》诗:“烛跋烧残拥薄衾,绕庐策策响疏林。”而蜡烛燃烧滴下的蜡如同泪流之状,故名烛泪、蜡珠。唐.白居易有诗:“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粘盘垒葡萄。”唐.李贺有诗:“蜡泪垂兰烬,秋燕扫绮栊。”唐.温庭筠则有《海榴》诗:“蜡珠攒作蒂,缃綵剪成丛”。(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