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花城小学校本培训
花城小学校本培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现教学相长的策略

(2011-05-12 16:06:45)
标签:

少儿

全纳性

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

生命意识

教育

分类: 校本培训

实现教学相长的策略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必须树立恰切的学生观,滋养对话精神,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教学相长这一古老命题焕发青春的重要条件。

一、滋养对话精神

实现教学相长的前提是师生对话,而对话精神则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点:

(一)氛围

具体而言,对话所需要的氛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民主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教师不具有话语霸权,而是充分尊重与理解儿童。如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一位学生遇到困难,教师问他:“你希望我帮你,还是你自己再努力尝试一下?”这位教师不是强迫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而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主动性,这种民主的氛围有助于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发展。而灌输型师生交往的教师通常缺乏对话意识与精神。

2.自然自由的氛围

所谓自然自由是指对话不是一方要求另一方必须无条件接受或服从的过程,而是一个共同探讨与协商的过程。因此,在对话中师生双方互相倾听与诉说,而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命令,学生服从。这表明在对话活动中,对话是双方自觉自愿的,不是被迫、被强制的,而是双方为探寻某种意义而进行的自然、融洽的交流活动。从这一特征来看,传统教学中许多教育活动是需要我们加以反思的,教师的简单传授,甚至灌输、命令常常令学生感到厌倦。

3.师生情感互动的氛围

对话不仅是一种言谈活动——倾听与倾诉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互动的教育氛围,即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对话不仅是师生双方言语上的你问我答、你讲我听,更是师生双方全身心投入,包括情感、经验、思想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性与精神性的相互交流。在对话中,师生双方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真诚参与,共同合作。在对话中,教师投入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是自己整个人生态度、精神思想与教育智慧,因而在对话中展开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这正符合柏拉图所主张的,“教育非它,乃心灵转向”。

(二)生成

在具有对话精神的师生交往中,由于教师充分考虑到对话的“生成”性,因此对话是充分的、自由的、随机的。那么,何谓“生成”?“生成”(emergence)在我国学术界曾译为“突现”“突生”“倏忽”或“突变”,它通常带有某种突然神秘出现的意味。对话的生成性具有哪些特性呢?

1.生成具有无限性

生成是无限的,没有止境的,没有终点,“生成的特性永远处在实现之中,决不会完全实现。”生成的无限性说明了对话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育内容基本都是固定、程序式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很少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对话则不同,它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非预期性、现场性等特征,“对话并不是预定好的,它在进行中不断地变化,是由对话活动方式及其活动过程决定的”。

2.生成还具有非预知性

对话是师生双方共同开展的“生成”活动,它不可能预先筹划好所有可能的教育目标与方向,也难以事先预料到会有怎样的对话结果,这就可能为对话活动营造了一种新意和玄妙。教师走进教室,虽然他准备好了今天要教学生学些什么,但他无法“阻止”住学生的随时发问,“老师,‘打的’的‘的’到底是什么呀? ”“老师,金鱼在冬天为什么它不穿衣服也不觉得冷呢?”这些问题是教师未必能预先设想的,教师也无法预知对话是以什么样的论题形式发生、展开,对话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等,这些都具有某种非预知性。如果师生交往中教育目的、内容、过程等都只有预知性的话,那么事实上这种交往活动是不具备对话精神的。

(三)全纳性

在缺乏对话精神的师生交往中,教师的活动常常是片面的而非全纳性的。全纳性是指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接纳。事实上,在对话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幼者,他们的言论都是有其特殊的价值。因此,双方必须重视与尊重对方的观点。教师不仅要重视发展快的学生,也要关注与尊重发展慢的学生,甚至是问题学生。此外,全纳性还有一层含义,即对话不仅激发交往双方在认知上获得发展,而且它还能促进双方在情感、社会性品质等方面的成长。如在对话中双方互相平等、尊重,言语得体、有礼,因而体现了一种平等的社会性交往活动。

(四)个人魅力

在传统师生交往中,教师之所以能“控制”班级、“控制”学生,靠的是他的合法权威。“合法权威是一种权力关系,其中掌权者拥有公认的发布命令的权利,而权力对象有公认的服从义务。”合法权威是被给定的,即就合法权威而言,教师是被社会、制度、世俗所给定的具有权威资格的教育者,但教师的这种合法权威是否就为学生所认可呢?答案是否定的,除非教师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以亲近的、有魅力的、有说服力的人。教师只有展现出个人魅力而不仅是合法权威,才会让学生觉得他的确是其玩伴中的“首席”。因此,在具有对话精神的师生交往中,教师要使学生信服的是他的个人魅力,而不是合法权威。

二、更新学生观

师生关系是教师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保证。处理好师生关系,更新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关爱学生

教师的爱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一个教育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爱的内涵在当代的体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在今天的演绎主要包括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前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如果缺乏艺术,不讲究方法和水平,那么他就无法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究竟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怎样在教育中给予学生专业化的关爱?——要爱到学生的心里去,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用温暖、冷静鞭策性的话语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那么,如何在思维深处实现“走进学生的心灵”的转向呢?学者周卫的声音似乎预示着一场新的思维革命:“面对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学生,教师的角色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成为学生平等合作伙伴,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体验和交流中,更多地成为谦虚的聆听者,聆听学生的心声和烦恼,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赏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表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永远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正确解决问题,处处充满人情味,到学生中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二)公正平等

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在今天而言还应体现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视域中,一个有道德感的教师应富有公平、正义与平等意识。这里的公正平等是教师公正、正直、无私地处理师生关系的道德准则。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并遵循着这个生长点去培育、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地发展。风行全球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选择相宜的多样的评价手段,教师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放飞新生命的灵思与情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关照激情。由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智力特点与发展方向,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权利与内心自由。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做到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形式和要求去评价不同的学生。

(三)生命意识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报告集》中对“生命意识”的呼唤与呐喊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一次新的思想革命。当前,人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教育究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也是一本用生命打开的书。由此,从生命的维度来看,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便需要确立一种生命意识,从而张扬教育生命的活力,给创设学生一个个性情感、主体释放的平台。在那里,教育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面对明天。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教育艺术。对于教师来说,艺术在此就是指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条件,教师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筹划和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本领,要有教育机智,对学生有敏锐的感觉并能保持必要的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原则。

三、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实现师生多向交往

在教学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纽带联系起来,此时,课堂便是一个“信息场”。在此信息场中存在着“场力”,它包含“场引力与场斥力”。这两种力的施力者便是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场引力”是和谐的教学关系,这是我们所希望出现和努力发展的场力。但在实际中,教学关系常表现为“场斥力”。

建立和增强“场引力”,需要许多条件和环境的支撑,但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交往模式,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林格伦在《课堂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描绘了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第二种是教师试图与全班学生发展来回的交往;第三种是教师跟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也有交往;第四种是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与者,他鼓励所在集体的所有成员中,有来回的交往。很明显在这里只有第四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也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有三个等级:最低级的是服从关系:靠纪律约束学生,使之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或用取消考试资格、不能毕业来管制。中间等级的是认同关系:凭教师自己渊博的知识,人格的魅力,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像崇拜影星、球星一样崇拜老师,把上课当作享受。最高的等级是同化关系,师生之间相互融合,平等交流,协商合作,双方互相成为新知识、新信息以及人才智慧的资源。这种关系的形成需要教师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技巧,善于与学生一道探索;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智慧资源中的闪光点,设法让学生对教师的创新有来自他们创新的回冲力。

在这种多向交往的教学中,我们相信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一定从中受益匪浅。要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多向交流——交往、互动的关系。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摩擦、碰撞、共振,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