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师梦”的建筑师

标签:
建筑建筑师 |
分类: 主打话题 |



人物简介:曹宇英,安道国际总经理、首席设计师、建筑学硕士,美国建筑师职业联合会会员、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会员。他长期致力于以景观的跨界思维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并针对中国国情,结合景观设计学的发展趋势,提出“走向大景观”的理论。他提出以景观的视角理解和协调城市的发展,以景观作为载体介入城市结构,使其成为组织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手段。此外,他一直推行“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概念,在大景观的背景下规划城市与建筑。曾获得亚洲(博鳌)建筑规划设计创新人物金樽奖、中国酒店设计白金奖等荣誉。
文/徐琳
建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仅仅只是一个空间,需要雅俗共赏;而对执着的设计师们而言,却意味着究其一生永无止尽的探索。
曹宇英恰好是这样一位建筑师,在他从业的十五年里,他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工作,且至今还常常觉得自己还未入门。“每个阶段对建筑的理解都不一样,感觉似乎在里面又在外面,有时熟悉而有时又感到陌生。”曹宇英如是说。
问及把全部的重心都放在事业上,而不能有丰富的生活,这样的状态你喜欢么?他低头作思考状,约莫一分钟后,他把视线从地板上移到正对面的落地窗上,窗外是参差不齐的城市建筑,有高楼大厦也有低矮民居,运河的分支在一片绿意中穿流而过,他回答:“喜欢。因为这是我想做的事,是我想要做好的事。”我再问,“真的没有说谎么?”他把目光转向我,再次肯定,“没有。”
“没有大师梦,你失望么?”
美国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病态的城市,像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自己。”
采访初,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曹宇英,我很想让他谈谈,我们所生活着的城市里的建筑。他坦言,城市化进程中,主流的趋势是“边破坏边建设,边建设再边破坏”,
“建筑要成为经典非常奢侈,因为没有经典产生的土壤,城市的进化是要求快速发展,而不是产生作品”。
一个致力于建筑事业的建筑师,如果不能产生一个经典的建筑作品,不会觉得很遗憾吗?曹宇英想了想说,建筑师可以有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大师。大多数建筑师,一生都是致力于为普通消费者提供能让人有幸福感的建筑、景观或生活方式。“社会需要大师,但更多的还是需要为普通人群做普通的房子,这些房子不能成为经典,但是是宜居的,这反而是整个社会最亟需的东西。”
“城市化的生活质量看公共空间”
建筑是什么?路易斯·康说,“建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创造的空间。”而在曹宇英的理解里,建筑首先是提供居住、生活、工作的一个物理场所;而后,提供空间与自己和外物对话,创造个这个场所有关的记忆。
“对一个城市的评价,不在于高楼有多少,建筑有多漂亮,而在于这个城市适不适合生活——能不能提供交流空间,有没有宜人尺度的街道,提供给人安全步行到达每一个点的设施。”换句话说,就是看城市的建筑是否是以人作为出发点,能否承载当地的文化生活,而不是只作为政治和经济的产物。曹宇英直言不讳,“每个人都在提以人为本,但真正做到的屈指可数!很多人是以自我的个性来定义产品,而不是以使用者的角度。”
在这一点上,北欧的城市就做得很好,城市真正是宜居的,无论是空间尺度还是公共设施。再比如,美国的波特兰,这个城市的发展是先界定一个城市的发展范围,一开始就设定城市不能无限延伸。因为无限延伸会把很多人往郊区赶,出行方式变成四个轮子的,让人基本上不再运动和步行,而这一定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侵蚀大量的城市土地后,也会造成环境破坏和空气污染。
“设计即引导”
在曹宇英看来,设计即引导。设计一个阶梯,让紧张的新娘在婚礼当天缓行而下;打造一扇窗,框定秋日里那棵树的叶落金黄的美景;建造一个露台,给最臭名昭著的独裁者训示他的臣民;创造一块场地,给一群性格乖张的青少年宣泄对老师或家长的不满。
“创造一些惊讶的点,让人停下脚步,看到每一季的花开”曹宇英说,“设计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设计的点点滴滴来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评判一个建筑好坏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到一起,不要太张扬,要平和地融入周围,用自然的元素去表达。”
如果一定要举一个身边的例子的话,曹宇英评价良渚文化村是成功的典范。它的大环境很好,配套体系也不错,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供的生活状态很好,让人感到轻松、自在和探索(有趣),可以引导慢生活。
“设计的本质是激发行为方式”
从业这些年来,曹宇英对自己最欣慰的是,自己还是一个不断思考着的设计师。他和团队一起研发了一套名为“新格林”的产品。“新格林”不是指具体的某种建筑风格,而是一种设计理念。
在旧观念里,对一个住宅设计的评判更多地停留在视觉感受上,好不好看,看起来值不值钱?而“新格林”则跳出旧框架,关注生活其间的体验。打个比方,小区配套设施中常见的是,为老年人准备几个运动器械,为小朋友准备几个儿童滑梯,其中所用的产品都是直接全套采购,而不是花力气去设计,考虑如何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小孩需求,如何益智,启发创造力。“新格林”产品,更多地关注用户体验——设计一个环道,串联起阳光草坪、儿童区、阅读区和宠物乐园等景观元素,和车流互不干扰,可以让人跑步锻炼,提供邻里交流。不止是好看,而是让用户好用实用,从而留下生活的印记。“设计本身无非就是提供生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设计房子,简单地种一棵树。在一个场所里激发行为方式,这就是设计的本质。风景不是只在旅途中,也应该在回家的路上,在生活里。”
“‘好看’永远无法说服客户”
所有开发商都会要求设计师,拿出一个安全的完整的产品,而并不要求拿一个有多少艺术含量的作品。而每个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的建筑理想,两者之间就会有博弈。
“一个设计是否成熟,就要看平衡点找得有多高,越优秀的设计师平衡点越高。”曹宇英分享,他是这么和团队来处理这个事情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多,最适宜的方案只有一个。碰壁的时候退回来想,为什么提案会被否决?说服的依据如果是“好看”,那永远无法说服客户。只有换位思考,站在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告诉开发商这是用户喜闻乐见的,从小我变大我,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设计师除了要平衡个人理想、政府要求、开发商要求外,还要有很好的清晰表达自己专业能力的素质。了解客户需求点,用专业能力解决对方的问题,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
“建筑师是社会鉴赏力提升的推动者”
采访中,曹宇英很少评价别人的设计,问到相关问题时,他会沉思一会,然后回避说,这不好说。总该有自己欣赏的建筑吧?曹宇英想了想,“当一个建筑特别夸张特别有想像力,又和周围环境特别融合的时候,用平常不在意的材料去表达魅力的时候,我会由衷地赞叹。”
他提到,在某次新加坡之行中,邂逅新加坡艺术教育学校,整个建筑和绿化做得非常棒,每一层都有垂直绿化引进,装饰面和室内都用最普通的水泥材料,室内室外完全融为一体,呈现出非常时尚和艺术的视觉感,这在国内非常罕见。
国内有一个误区,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对设计师来说,这很难抗衡,只能顺应。“整个社会的鉴赏力需要时间慢慢地提升,但作为设计师,是先行者,需要花时间去影响委托者。”
随着市场逐步的成熟,大家对风格的追求越来越弱,也比以前成熟和自信,这样会使得整个建筑风格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对用材的关注从昂贵到低廉,从外观的华丽到以公益、低碳为主,启用树木、水泥、水磨石、水洗石等原始材料。这个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用更加成熟的手法让建筑焕发新的魅力,回归到人内心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是一个推动者。”曹宇英如是说。
“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跨界思想和跨界知识”
在曹宇英看来,当下的建筑行业还是比较浮躁,也是自我和封闭的。浮躁表现在,很多从业者很难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做该做的东西,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真正的用户需求;封闭表现在和其他学科的互动很少,建筑是门大学问,设计师不只是画图,而是要互通景观学、生态学、规划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
“好的设计师一定是具备跨界思想和跨界知识的。”曹宇英介绍,“在中国做设计师门槛很低,只要去学这门课程,就可以去做,整个环境是非成熟的状态,客户不成熟、消费者不成熟、制定政策的人不成熟,这样会出现很多我们认为很糟糕的东西,比如做一个既不好看也不好用、好看不好用的东西。”
当我们居住在城市之中,一幢幢房子像一堵堵墙,让人看不到天际线,与整个城市格格不入;河道原本是一个自然的河道,却用垂直的驳坎立起来,这些都是违背建筑师职业素养的。职业素养包含艺术与文化修养、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建筑师来说,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是最最重要的!”如果身为建筑师,却没有用专业素养告诉委托者,哪些设计是专业的哪些是不专业的,那就会造成无谓的浪费,使得建筑变成消极空间。那么我们就真的要时时刻刻扪心自责,“我们病态的城市,像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自己”。
Q&A
N(新西湖)
N:从前都说只有穷人才住水边,现在临水一线都是好房子,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C:以往的人对大河大山是抗拒的,所以会害怕和远离,但人的亲水性是永远的。
N:如何看待王澍拿普利兹克建筑奖?
C:王朔的建筑强调一种地域文化,建筑里融入了本土的材料,用他的方式留下了实验性的东西。但是他的建筑并不是说适合于为公众而造的建筑,不太会对整个行业有影响。
N:真的从没想过要做大师么?
C:布道者的牧师也不是想成为上帝,而是让多数人感受到思想。
N:也不希望有一个自己的能流传下去的作品么?
C:一个作品说明不了什么,更值得追求的是个人的思想能影响行业发展。至少在建筑景观行业里,我想做先行者。
N:你的建筑理想是?
C:做大众的房子、做普通的房子,做能给大众带来幸福感的房子,把普通的房子做得不普通。有限的成本有限的空间做出高质量的空间,让人能在里面舒适生活的空间。
N:建筑设计师是不是都很忙?
C:是!因为开发商会要求最短的时间拿最好的产品。我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给了工作了,但当工作能体现价值的时候,当好的思想能够呈现出来的时候,看到很多人用我的设计感到开心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