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启迪
 (2014-03-07 11:56:35)
	
			
					(2014-03-07 11:56:35)		| 标签: 建筑建筑师 | 分类: 主打话题 | 


(本文刊于《新西湖》2013年12月刊,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文/Text_王佩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他没有提到建筑学,因为在他的时代,建筑师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而事实上,一名建筑师所具备的知识是培根上面所提到的知识的综合。建筑师必须是杂家,除了学习建筑学之外,他们还要学习历史、艺术、心理学、材料学、符号学、社会学、物理学、政治学等等。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难怪大多数建筑师都在50岁才开始他们事业的辉煌。
 
建筑师用三维立体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因为建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创造的空间。他们往往从整体的大局观去做调查和设计,而不是从局部依次地去解决。
 
当建筑师设计一样东西时,会把它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去衡量,例如设计摆放一把椅子,会把椅子置于房间里,房间置于建筑里,建筑置于周围环境里,周围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里。因为好的建筑理念就是一个恰当的建筑应当自然、诗意、逻辑地生长在它的环境中。
 
设计概念越独特,产生的感染力越大。例如国外有建筑师为一个新娘下楼的楼梯旁设计了一面窗户,外面是几株笔挺金黄的银杏树,新娘经过时,看到窗外的风景,可以减缓紧张的心情。国内有一群上海的女建筑师合作设计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婚礼中心,从梦幻般的婚礼殿堂,到豪华婚宴大厅,从卡地亚钻戒到Vera 
 
建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建筑师的世界观分三个层次:简单,复杂,以简单构建的复杂。无论各行各业都可以从建筑师那里找到启迪。
 
例如,建筑师认为:“如果你要赋予一个空间特殊性质,要确保这种性质真实存在。想让一面墙有厚重的感觉,要确保它真正厚重,想让一座建筑有高耸的感觉,要确保它真高。”我的一位写传记文学的朋友从这句话得到启发,他发现自己写的人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把一个胆小的人写成了勇士。这好比把一面很薄的墙,非要设计成质感很厚重一样可笑。
 
再比如,建筑师在汇报项目时有两个原则:一、要从总体的概述开始,千万不要说,好吧,我们从这个入口进去,除非你想让听者入睡。二、如果你不能向祖母说清你的想法,说明你对自己的项目依然没有想清楚。这两点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对一切客户的提案。
 
杭州老百姓对于建筑师的关注还是从王澍2012年获普利兹克奖开始的。他所设计的南宋御街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带着明显的个人风格:重视传统、循环建造、小品主义、游园设计等。但是也有人抱怨这样的设计好看不好用,有人说,如果让王澍去设计手机的话,他一定会在手机上挖一个凹槽,用来蓄墨做砚台用,非如此不能体现他对于传统的迷恋。
 
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始终是一对矛盾。我的朋友上海建筑师夏莹对我说:“柯布西埃的萨伏伊别墅,因为当年平屋顶建筑的技术不成熟,建筑质量极差,每逢下雨必然大多房间被水淹,萨伏伊一家不得不搬出别墅;密斯凡德罗的范斯沃思住宅,树林里的玻璃盒子,完全没有舒适性,冬天冷死夏天热死,密斯还不让业主挂窗帘,基本没法住人。但这两个建筑都被认为是建筑史上的重要作品。”这还并不是最难用的。2010世博会有个最佳城市实践区,里面有几栋“零碳排放生态节能建筑”。世博会后,作为办公楼招租,一年房租两千多万,没人愿意租。于是某国营设计院作为政治任务租了下来。结果,没有不骂的,使用极为不便就不说了,其单位面积电费消耗大约是普通写字楼的四到五倍,真是好“节能”!
 
建筑大师密斯说过:“建筑既非时髦,亦不永恒,它是时代的一部分。理解一个时代在于理解它的核心而无须把握表象的全部。”在伟大的建筑面前,人会感到震撼、惊讶,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渺小,体验到别样的人生况味,这也是建筑除了实用之外,带给人的最大功效。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