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东楼
李东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600
  • 关注人气:2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诚勿扰》适可而止,炒作应有度。

(2010-04-07 09:32:55)
标签:

非诚勿扰

红人

节目

骂名

马诺

娱乐

写这篇博客之前,首先要感谢信息日报的马婷记者引用本人《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的炒作策略 》中的片段。

信息日报:

《非诚勿扰》制造道德争端 低胸毒舌成选角标准

链接地址:http://ent.zjol.com.cn/05ent/system/2010/04/07/016493886.shtml

引用片段:以下文字节选段基本上为本人博客原文。  

话题:捧出红人,制造道德争端

  只要看过几期节目的观众,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非诚》每期都有一个道德方面的争端。节目中“拜金女”的毫不掩饰,“富二代”的显摆臭屁,“孔雀女”撒娇发嗲,“凤凰男”的自卑自尊等等,这一切都构成非常有看点的娱乐和现实元素。

  《非诚勿扰》里的话题女嘉宾马诺、马伊咪、武潇等人条件不错,却一次又一次配对不成功,得以继续留在台上极尽表演之能事,让台下网民尽情谩骂发泄。《非诚勿扰》中塑造的是典型的争议性网络红人,“拜金女”马诺说自己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孩,表演非常到位,成功地用“无畏”言论绑架了网民,也赚足了人气。虽然落得骂名,但红了就好。

----------------------------------------------------------------------------------------

下面进入正题,上篇文章主要论述《非诚勿扰》成功的炒作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媒体传播和炒作宣传的角度挑挑江苏卫视在炒作这个节目中的失误之处。

古语云,凡事都有一个度,炒作亦是如此。时机巧妙,运用适当的炒作会为企业和个人带来正面的宣传效应。但是一旦到了为了炒作而炒作,为了走红而走红的地步,则会陷入一个怪圈,忘记了炒作的本来意图,甚至事与愿违,背道而驰。

目前看来,《非诚勿扰》正有这样一个趋势,炒作泛滥已使普通大众“不堪入目”,这是非常危险的。要知道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一味的炒作,不顾一切的炒作,只为保持高收视率的炒作,那显然节目的寿命是长不了的。

我们不能否认,节目在策划前期是相当成功的。通过美色诱惑,话题制造,红人策略确实是为节目博得了眼球,从而在全国众多的娱乐节目一举走红,脱颖而出。但是节目进行到这一个阶段,前期的炒作手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在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过后,节目应该还原于本来面目,回归大众,非诚勿扰不应当成为不诚不扰。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说节目前期的炒作安排是为了娱乐大众,取悦大众的话,那么节目进行到现在,在有了很高的收视率之后,我想在马诺不堪男嘉宾炮轰落泪离场这个高潮部分的炒作桥段过后,是应该到了收手的时候了。

从笔者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说实话,本人刚开始确实对这种节目形式和节目中的话题颇感兴趣,所以才能通宵达旦的在视频网站上一夜看完十几期,但笔者的体验是从兴奋到乏味,再到厌倦的这样一个过程。我想,在这个节目的看点只剩下炒作的时候,那也就是要跟观众说拜拜的时刻了。

特别是在这个炒作泛滥的时代,大众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辨别能力,拙劣的表演很容易被拆穿,如果《非诚勿扰》一意孤行,进行之前的疯狂炒作,那就不是在娱乐大众了,而是在低估观众的智商,愚弄大众。

另一方面,炒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节目和红人双赢,运用失当,节目和红人则是双输的局面。事实上,目前节目中涌现出的拜金女马诺、富二代刘云超等等红人,背负的骂名更多一点。毋庸置疑,在谩骂中,他们在走红,但是如果骂名不去,反而臭名昭著,相信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损大于益,毕竟这些帅哥美女不是芙蓉凤姐之流,不能走病态路线。芙蓉和凤姐是因为容貌不佳,性格分裂容易得到大众的同情,那些身形俏丽的美女们如若丑态频现,大众怕不能长久忍受。

--------------------------------------------------------------------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李东楼博客:http://blog.sina.com.cn/39pr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