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医疗器械蓝皮书”第九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5)》由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王宝亭、王兰明、耿鸿武主编,于清明、蒋海洪、李强、卢忠副主编;田玲、李浩等三十余位编委;共33篇报告,2篇附录。
【作者介绍】韩广源,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强,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高级经理,中国药招联盟政策研究员;耿伯瑄,中国药招联盟政策研究员助理
【摘
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24年进行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新变革,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医疗服务改革试点扩围、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的出台,逐步探索,从顶层设计,缩小不同区域的差异,加快了制定新版全国医疗服务规范目录的步伐。未来,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将呈现:全国项目统一、价格水平相当,动态调整常态化,同时通过大数据的监测,对存在严重不合理、不合规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治理,将一些普通耗材纳入基本物质消耗清单,减轻患者负担。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医疗服务价格 立项指南 价格治理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收取费用的依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是全面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最关键的一年。2024年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一场引人瞩目的新变革,影响着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初期探索期;全面启动阶段;新时代政策完善阶段;改革扩面,深化变革阶段。
(一)医疗服务改革初期(2000年之前)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医疗卫生事业主要以公益性和服务性为主,医疗服务的收入主要依托财政补助,个人仅需支付小额费用。该阶段由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医疗服务虽然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但由于存在价格水平普遍较低问题,无法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出现单纯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出现亏损,只能依靠大型检查价格高、药品耗材加成,维持医疗机构运营。
(二)全面启动阶段(2000年-2020年)
2001年10月23日,原国家计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将原先全国累计3万余种的项目调整至4000余种。分为综合医疗、医技诊疗、临床诊疗、中医及民族医诊疗四大类。改变各地项目设置混乱的现状,规范医疗机构价格不合理行为,治理乱收费和重复收费,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2006年,对试行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进行修订,增补部分项目。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指出,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建立医疗服务体系。2012年,在原有基础上,将医疗服务项目扩展至9360种。
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到2019年底,各地已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同步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
(三)新时代政策完善阶段(2020年-2023年)
2021年8月31日,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医保发〔2021〕41号),决定在河北唐山、江苏苏州、福建厦门、江西赣州、四川乐山5个城市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到2025年,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到2023年,经过两年试点,首批5个试点城市进行两轮调价,分别涉及1398项和5076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充分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2022年7月1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医保办发〔2022〕16号
),再次强调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突出体现对技术劳务价值。
(四)改革扩面,深化变革阶段(2024年以来)
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提出常态化实施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在河北唐山、江苏苏州、福建厦门、江西赣州、四川乐山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指导内蒙古、浙江、四川3个省份将作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省份,开展全省试点,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11月23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已经新编制发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进行解读。顶从层设计思路、实施路径、执行细则,几方面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从理念到落地的关键要素。截止到4月底,已经发布27个类别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
二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现状
当前,我国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差异比较大。从项目数量上,各地调整和设立项目差异大;从版本上看,各省使用的版本调整的时间不同;从项目内涵上看,同一个价格项目名,不同省份存在完全不同的服务内涵;从项目价格上看,各省差异则更大。现行的价格项目与技术细节紧密绑定,已无法满足临床计费和价格管理需要。
(一)各地现行项目的版本不同
目前,全国各地使用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版本,主要分为2001版和2012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各地的调整窗口期也不同,如天津,是在1999版的基础上对应国家2012版进行修改,有的是于2005年修订版本,多数在2015-2017年进行了修订,北京使用的是2022版本。(见表1)
(二)各地现行项目数量差异比较大
目前,各地执行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数量也不同。有的省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有几千个,有的省份有数万个,最少的地区为贵州,仅有5027条,最多的为山东,多达22414。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累计324765条。(见表2)
(三)各地现行项目内涵存在地域差异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是对医疗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范围以及所涉及的技术和材料等方面的详细说明。但从各地医疗服务项目内涵来看。同一个价格项目名、同样的服务内涵在不同的省份却有完全不同的体现。
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注重高新技术和特色医疗服务的开展。在一些高端体检、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服务项目上,会详细规定其先进的检测技术、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等内容,以体现其医疗技术的前沿性和服务的高端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侧重于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和普及。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中,会突出基本药物的使用、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流程等,强调服务的实用性和可及性,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在民族特色医疗地区,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中会包含民族医药特色服务项目,充分发挥民族医药资源的优势。
三 医疗服务价格变革进行时
(一)试点范围扩大,变革提速
2024年,国家在内蒙古、浙江、四川3个试点全省份开展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同时指导唐山、苏州、厦门、赣州、乐山等5个试点城市进一步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探索。据中国药招联盟(CAPB)整理,2024年,国家部委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保部门共发布医疗服务相关政策文件174件。
(二)国家出台立项指南,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录
针对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存在不同的差异,2024年,从国家顶层设计,编制出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统一指导各地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截止到2025年4月底,国家医保局已经发布27个类别的立项指南,涉及项目1171条。
国家医保局出台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参考2023年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坚持服务产出导向,将现行医疗卫生技术规范项目映射整合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不按特定部位立项,不以某种特定场景或操作立项。
立项指南主要构成: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加收项、扩展项、计价单位、计价说明等。同时,将原则上限于不应或不必要与医疗服务项目分割的易耗品纳入基本物质资源消耗清单。
(三)建立医疗服务价格调价机制
目前,我国已全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各省份在国家医保局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第一批、第二批分别涉及4个检验项目和10个检验项目。
2024年,国家医保局,指导生产企业所在地医保局对输液港中心静脉给药(PORT)、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置管(CVC)生产企业约谈,完成相关省份的调价工作。
(四)各省落地探索
从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在各地落地实施的情况来看,基本按照国家发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对本省的项目进行整合,对原有新增立项或者未转归的项目,予以兼容、合并,价格制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数据测算,原有除外内容及可另收费的耗材,纳入指南基本物质资源消耗清单,如广东,根据每个项目单独制定相应的可另外收费目录。河北将原先可另外收费目录中纳入到基本物质资源消耗清单的产品予以剔除。
四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医保局在各学科类别的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陆续出台,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落地后,全国整体框架将初见雏形。动态调高手术难度高、手术复杂、服务产出高的项目价格,降低检查类的项目,体现医疗技术服务价值。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行业影响巨大,将会带来医用耗材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一是,目录准入标准化,加速行业洗牌。通过建立医保耗材通用名制度和统一编码(如国家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耗材的采购、结算、监管实现“一品一码”。企业需按标准化要求调整产品命名和分类,不符合标准或临床价值低的耗材将被排除在目录外,直接压缩市场空间。耗材需通过“技术-成本-需求”三重评估才能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临床价值不明确或价格远超承受能力的产品将被淘汰。例如,部分高值耗材因难以证明性价比优势,可能面临退出风险。
二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透明度增加。耗材从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剥离,实行集中采购和零差率政策,医院不再通过耗材加价获利,倒逼供应商降低出厂价。耗材成本需单独核算并公开,医保支付标准与集采价格联动,企业定价策略需更透明。
三是,市场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受益。技耗分离后,耗材采购更依赖集中带量采购,具备规模优势和质量稳定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扩大,中小厂商生存压力加剧。
同质化竞争加剧,通用名管理下,功能相似的耗材需比照已有产品定价,创新不足的同质化产品难以获得溢价。
品牌间价差显著缩小。
四是,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导向转变。鼓励高附加值创新:政策支持与新技术配套的耗材(如质子放疗设备、航空医疗转运耗材)优先纳入目录,推动企业向高端领域转型。限制过度使用,规范耗材使用场景(如检查检验项目),减少无指征使用或套餐式滥用,促使企业聚焦临床真实需求。例如,影像检查耗材需结合云存储等技术,否则面临收费减扣。
五是,监管与合规的要求进一步强化。
全流程追溯管理,通过“带码采购、带码使用”,耗材流通和使用环节可全程监控,灰色操作空间被压缩。
医院因耗材零差率政策转向精细化管理,优先选用性价比高的产品,推动供应链优化。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未来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医疗服务价格将实现全国统一
2022年7月,国家医保局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主要在省级层面统一进行。2024年,随着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陆续出台,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统一规范工作驶入快车道。国家医保局表示,将持续指导各地试运行2-3年,最终推出新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目录。
(二)健全和完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2019年12月,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和完善常态化动态调整机制。地方依据《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制定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随着动态调整机制的开展,未来,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机制将更加完善。
(三)通过数据监测进行价格治理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推行,药品和耗材已经纳入价格监测。国家利用大数据,在监测中发现存在重复收费、乱收费、价格异常的医疗服务价格开展治理工作。目前,已经开展三批医疗服务价格治理工作。
(四)技耗分离加速,价格更体现技术价值
2022年,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方式,有序推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技耗分离”。
2024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并推进“技耗分离”工作。通过集采的方式,降低耗材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的占比,减轻患者就医负担,进一步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很多医疗服务项目离不开耗材的使用,但通过集采、价格治理等方式,对耗材价格进一步管控收紧。国家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出台后,将一些耗材纳入基本物质资源消耗清单,医疗服务只体现技术服务收费项不含任何耗材收费项,“技耗分离”后,更能体现医疗卫生技术价值。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5)》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现状及趋势
【编者语】“医疗器械蓝皮书”第九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5)》由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王宝亭、王兰明、耿鸿武主编,于清明、蒋海洪、李强、卢忠副主编;田玲、李浩等三十余位编委;共33篇报告,2篇附录。
【作者介绍】韩广源,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强,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高级经理,中国药招联盟政策研究员;耿伯瑄,中国药招联盟政策研究员助理
【摘 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24年进行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新变革,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医疗服务改革试点扩围、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的出台,逐步探索,从顶层设计,缩小不同区域的差异,加快了制定新版全国医疗服务规范目录的步伐。未来,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将呈现:全国项目统一、价格水平相当,动态调整常态化,同时通过大数据的监测,对存在严重不合理、不合规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治理,将一些普通耗材纳入基本物质消耗清单,减轻患者负担。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医疗服务价格 立项指南 价格治理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收取费用的依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是全面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最关键的一年。2024年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一场引人瞩目的新变革,影响着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初期探索期;全面启动阶段;新时代政策完善阶段;改革扩面,深化变革阶段。
(一)医疗服务改革初期(2000年之前)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医疗卫生事业主要以公益性和服务性为主,医疗服务的收入主要依托财政补助,个人仅需支付小额费用。该阶段由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医疗服务虽然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但由于存在价格水平普遍较低问题,无法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出现单纯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出现亏损,只能依靠大型检查价格高、药品耗材加成,维持医疗机构运营。
(二)全面启动阶段(2000年-2020年)
2001年10月23日,原国家计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将原先全国累计3万余种的项目调整至4000余种。分为综合医疗、医技诊疗、临床诊疗、中医及民族医诊疗四大类。改变各地项目设置混乱的现状,规范医疗机构价格不合理行为,治理乱收费和重复收费,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2006年,对试行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进行修订,增补部分项目。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指出,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建立医疗服务体系。2012年,在原有基础上,将医疗服务项目扩展至9360种。
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到2019年底,各地已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同步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
(三)新时代政策完善阶段(2020年-2023年)
2021年8月31日,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医保发〔2021〕41号),决定在河北唐山、江苏苏州、福建厦门、江西赣州、四川乐山5个城市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到2025年,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到2023年,经过两年试点,首批5个试点城市进行两轮调价,分别涉及1398项和5076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充分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2022年7月1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医保办发〔2022〕16号 ),再次强调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突出体现对技术劳务价值。
(四)改革扩面,深化变革阶段(2024年以来)
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提出常态化实施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在河北唐山、江苏苏州、福建厦门、江西赣州、四川乐山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指导内蒙古、浙江、四川3个省份将作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省份,开展全省试点,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11月23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已经新编制发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进行解读。顶从层设计思路、实施路径、执行细则,几方面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从理念到落地的关键要素。截止到4月底,已经发布27个类别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
二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现状
当前,我国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差异比较大。从项目数量上,各地调整和设立项目差异大;从版本上看,各省使用的版本调整的时间不同;从项目内涵上看,同一个价格项目名,不同省份存在完全不同的服务内涵;从项目价格上看,各省差异则更大。现行的价格项目与技术细节紧密绑定,已无法满足临床计费和价格管理需要。
(一)各地现行项目的版本不同
目前,全国各地使用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版本,主要分为2001版和2012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各地的调整窗口期也不同,如天津,是在1999版的基础上对应国家2012版进行修改,有的是于2005年修订版本,多数在2015-2017年进行了修订,北京使用的是2022版本。(见表1)
(二)各地现行项目数量差异比较大
目前,各地执行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数量也不同。有的省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有几千个,有的省份有数万个,最少的地区为贵州,仅有5027条,最多的为山东,多达22414。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累计324765条。(见表2)
(三)各地现行项目内涵存在地域差异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是对医疗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范围以及所涉及的技术和材料等方面的详细说明。但从各地医疗服务项目内涵来看。同一个价格项目名、同样的服务内涵在不同的省份却有完全不同的体现。
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注重高新技术和特色医疗服务的开展。在一些高端体检、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服务项目上,会详细规定其先进的检测技术、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等内容,以体现其医疗技术的前沿性和服务的高端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侧重于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和普及。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中,会突出基本药物的使用、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流程等,强调服务的实用性和可及性,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在民族特色医疗地区,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中会包含民族医药特色服务项目,充分发挥民族医药资源的优势。
三 医疗服务价格变革进行时
(一)试点范围扩大,变革提速
2024年,国家在内蒙古、浙江、四川3个试点全省份开展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同时指导唐山、苏州、厦门、赣州、乐山等5个试点城市进一步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探索。据中国药招联盟(CAPB)整理,2024年,国家部委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保部门共发布医疗服务相关政策文件174件。
(二)国家出台立项指南,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录
针对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存在不同的差异,2024年,从国家顶层设计,编制出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统一指导各地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截止到2025年4月底,国家医保局已经发布27个类别的立项指南,涉及项目1171条。
国家医保局出台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参考2023年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坚持服务产出导向,将现行医疗卫生技术规范项目映射整合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不按特定部位立项,不以某种特定场景或操作立项。
立项指南主要构成: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加收项、扩展项、计价单位、计价说明等。同时,将原则上限于不应或不必要与医疗服务项目分割的易耗品纳入基本物质资源消耗清单。
(三)建立医疗服务价格调价机制
目前,我国已全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各省份在国家医保局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第一批、第二批分别涉及4个检验项目和10个检验项目。
2024年,国家医保局,指导生产企业所在地医保局对输液港中心静脉给药(PORT)、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置管(CVC)生产企业约谈,完成相关省份的调价工作。
(四)各省落地探索
从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在各地落地实施的情况来看,基本按照国家发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对本省的项目进行整合,对原有新增立项或者未转归的项目,予以兼容、合并,价格制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数据测算,原有除外内容及可另收费的耗材,纳入指南基本物质资源消耗清单,如广东,根据每个项目单独制定相应的可另外收费目录。河北将原先可另外收费目录中纳入到基本物质资源消耗清单的产品予以剔除。
四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医保局在各学科类别的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陆续出台,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落地后,全国整体框架将初见雏形。动态调高手术难度高、手术复杂、服务产出高的项目价格,降低检查类的项目,体现医疗技术服务价值。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行业影响巨大,将会带来医用耗材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一是,目录准入标准化,加速行业洗牌。通过建立医保耗材通用名制度和统一编码(如国家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耗材的采购、结算、监管实现“一品一码”。企业需按标准化要求调整产品命名和分类,不符合标准或临床价值低的耗材将被排除在目录外,直接压缩市场空间。耗材需通过“技术-成本-需求”三重评估才能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临床价值不明确或价格远超承受能力的产品将被淘汰。例如,部分高值耗材因难以证明性价比优势,可能面临退出风险。
二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透明度增加。耗材从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剥离,实行集中采购和零差率政策,医院不再通过耗材加价获利,倒逼供应商降低出厂价。耗材成本需单独核算并公开,医保支付标准与集采价格联动,企业定价策略需更透明。
三是,市场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受益。技耗分离后,耗材采购更依赖集中带量采购,具备规模优势和质量稳定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扩大,中小厂商生存压力加剧。 同质化竞争加剧,通用名管理下,功能相似的耗材需比照已有产品定价,创新不足的同质化产品难以获得溢价。 品牌间价差显著缩小。
四是,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导向转变。鼓励高附加值创新:政策支持与新技术配套的耗材(如质子放疗设备、航空医疗转运耗材)优先纳入目录,推动企业向高端领域转型。限制过度使用,规范耗材使用场景(如检查检验项目),减少无指征使用或套餐式滥用,促使企业聚焦临床真实需求。例如,影像检查耗材需结合云存储等技术,否则面临收费减扣。
五是,监管与合规的要求进一步强化。 全流程追溯管理,通过“带码采购、带码使用”,耗材流通和使用环节可全程监控,灰色操作空间被压缩。 医院因耗材零差率政策转向精细化管理,优先选用性价比高的产品,推动供应链优化。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未来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医疗服务价格将实现全国统一
2022年7月,国家医保局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主要在省级层面统一进行。2024年,随着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陆续出台,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统一规范工作驶入快车道。国家医保局表示,将持续指导各地试运行2-3年,最终推出新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目录。
(二)健全和完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2019年12月,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和完善常态化动态调整机制。地方依据《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制定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随着动态调整机制的开展,未来,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机制将更加完善。
(三)通过数据监测进行价格治理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推行,药品和耗材已经纳入价格监测。国家利用大数据,在监测中发现存在重复收费、乱收费、价格异常的医疗服务价格开展治理工作。目前,已经开展三批医疗服务价格治理工作。
(四)技耗分离加速,价格更体现技术价值
2022年,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方式,有序推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技耗分离”。
2024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并推进“技耗分离”工作。通过集采的方式,降低耗材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的占比,减轻患者就医负担,进一步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很多医疗服务项目离不开耗材的使用,但通过集采、价格治理等方式,对耗材价格进一步管控收紧。国家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出台后,将一些耗材纳入基本物质资源消耗清单,医疗服务只体现技术服务收费项不含任何耗材收费项,“技耗分离”后,更能体现医疗卫生技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