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各异
不失精萃
《人民文学》2010年第4期与大家见面了,作为诗歌栏目的责编,我谈谈编辑感受。这一期刊发了臧棣、哨兵、汤养宗、俞强等四位诗人的作品。
臧棣近年的诗歌创作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他的“丛书”系列虽然个别的几首稍感平淡,但这一组《纪念丛书》却堪称是他这个系列中的精品。臧棣的涉猎相当的宽泛,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批作家,他的语言也并没有多大的起伏,但平静的江面,往往有一种大的包容,江水下面,有着不可预知的景象。臧棣的这组作品沉稳、波澜不扬,他把成熟的技巧和他的才华、学识结合起来,代表了当下的一种写作方向。
相比于臧棣的学院气息,哨兵的写作几乎就是一种带着鱼腥味的江湖写作,笨拙、实在,丝毫也不取巧,像鱼在水中,像草在泥土里,生长得是那么自然和自在。他写洪湖,是因为他就是洪湖的儿子,就像他写父亲,因为他本身就是他父亲的儿子。我这么说,是因为我看到好多人写的父亲,几乎没有凡人的气息,接近于领导,接近于完美。这样的父亲,不是我们喜欢的,我们喜欢人间的欢爱,哨兵的这组《众星浮江》,满足了我们的期盼和要求。
但我要说,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汤养宗。在当下的诗歌写作中,汤养宗一直是自己的源头,他的内心,一直有一种属于不同于别人的语言方式。他能把普通话与福建方言结合起来,读起来又不觉别扭,有时,简直就是一种乐趣,他的语言具有一种魔力,不追随诗歌潮流已属不易,自己还能自成一体,当下诗坛确实是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汤养宗是少数的几个人之一。他的诗歌标题也是别具特色,像《一个人大摆宴席》、《螳螂捕蝉或没完没了的毒药》、《五月三日,重游葛洪山,记下江山与“烧客”两词》等等,既现代,又有着唐朝的传统。我想说,这几年汤养宗到了一个创作的巅峰时期,根据客观规律,一个人这样的状态并不会维持太长时间,多则三五年,少则几个月,我倒是希望,汤养宗的高潮一直持续下去,对他自己,对诗歌,对文学刊物,对当下的诗歌研究,都是一种贡献。
俞强的这组《旅途即景》秉承了他一贯的写作方式,放松,天马行空,而又能自圆其说,融个体的经验于作品中,写景,其实是在写生活,写一个人的内心与世界的纠结。
—— 责任编辑 朱 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