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立思考V.S敬仰大师

(2011-04-21 08:49: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观察与随感
今天在研究南师大郝京华教授的思想,翻出了她的老师鲁洁先生的一些记载。这里有一篇,让我颇有感触。节选文中几段话,表达我目前尚未找到答案的疑问。

以下两段,尤其是描红的那几句,挺让人感动。

“她特别提到她的最后一个博士生王啸毕业时她的复杂心情。鲁老师参加会议时,只要有可能,她喜欢自己坐在一个不太为他人注意的角落里。但,就要送别自己的最后一名博士生时,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毕业典礼的一天过得愉快、留下美好难忘的记忆,她一反常规,特意坐在了第一排。目的在于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老师,让学生多一分欢乐,多一分愉快。她想的更多的是,他将再也没有自己师弟、师妹欢迎他了,因为他就是最后一名毕业生。作为老师,尽量为自己的学生做得更好一些,甚至不惜改变自己的习惯。说实在的,场面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她甚至引用了陶渊明的诗,都冒出了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念头。但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使命感,使她深刻地指出,我们都是局中人,而不是局外人。“你在做什么?做得对吗?做得好吗?做得有效吗?”当人们对种种社会现象、教育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她问道,我们是同谋?是合伙人?她引用张伯苓(?)的话说,“有我在,中国不会亡”。听她说到这里,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油然而生。 

但看到后面大家对鲁老先生思想的追崇方式,我的疑问又开始了……

“上午的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晓明教授致辞。上午两个时段的主持人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教授和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戚万学教授。上半时段,大会的主题发言人与发言主题分别是: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戚万学教授: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乐天教授:自我超越之必要、艰难与教育的努力——对鲁洁教授学术思想的一种体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檀传宝教授:超越论教育哲学及其建构——20世纪90年代鲁洁教授教育思想的特质;湖南省文化厅雷鸣强副厅长:感悟鲁洁先生教育思想之特质。 

“下半时段,大会的主题发言人与发言主题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项贤明教授:鲁洁教授教育思想的积极理想主义初探;华中科技大学张应强教授:建构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理论——鲁洁教授教育学思想之解读;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鲁洁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南京市上元小学教师方峥嵘老师:德性不是说或写出来的,而是要做出来的——参加鲁洁老师课程实验的感悟。 

我想到了当时在剑桥时与导师讨论西方教育学大牛,比如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Howard Garner(加德纳), 和人相关的学科似乎都有涉及与建树的Piaget(皮亚杰),导师和我反复强调的是,做学术刚开始有点儿像是在主持沙龙,你要读懂这些人,让他们在你的思想与论文中争吵,哪怕你这个主持人一时无法收场,继续争吵,吵着吵着你就会有自己的观点。你要记住,在社会科学中,没有谁的观点是绝对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等后生,自然功力不及老前辈,但只要你的态度是认真的,没有人会指责你。

也许下面这段节选自同一篇文章的段落,可以解释我的一些疑惑吧!

“顺便指出,大会虽然规定可以自由发言,由于大家都有备而来,以至于出现了大家争先恐后的踊跃发言场面,熟悉会议流程的人应该明白,有时自由发言并不自由。你有资格吗?你有资源吗?你有资本吗?你有交情吗?你有真情吗?你有行动吗?没有人问你,只有你自己问自己,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

不知有多少人成了所谓“自知之明”的手下败将?又有多少人成了“尊重”和“被尊重”的奴役?
最后,祝大家都更勇敢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