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课(2nd Week)

标签:
杂谈 |
分类: 苏杰学校读书课 |
那堂课我首先发表了《晓扬的傻瓜宣言》。首先,我给孩子讲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各种阅历(为了建立威信,嘿嘿),我旅行过不少国家,也想过不少东西,自然会让10岁孩子大呼小叫一番,然后再话锋一转:“可是,大家知道吗?你们上次提出的问题我很多都回答不出来。恐龙如何灭亡的?爸爸为啥长胡子?为什么有国家?这些问题我虽然都能说出点东西来,但都是一知半解,或者我的答案很经不起推敲,肯定内行人一问就问倒了。”于是,我沉默了几秒钟,说:“所以,我觉得自己挺傻的,我还有太多不知道的,我真希望自己能变得聪明一些!”这个环节当然是故意这么设计的,为了让孩子明白,面前的这位老师不是一个智慧给予者,而是和他们一样的智慧追随者。日后有机会再和他们分享Steve Jobs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还有苏格拉底的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话说回来,我还真的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傻瓜,我的宣言就是大实话。当孩子们听到我的傻瓜宣言时,不少人都愣了愣,有些人脸上带着奇怪的笑,我暂时还无法解读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但应该是有些小小震撼的。真相等到一学期下来再问问也行。
接着,我们谈论做摘抄。小孩子最容易为了完成作业而摘抄,或者为了有积累了一大厚本子的所谓好词佳句的成就感而摘抄,我小时候就是这两个毛病。尽管现在想来,我应该是有通过这种方法或多或少打下了一些文字功底,但我更希望小时候就有人告诉我,有些人智慧些,他们的书就值得看;但书都是人写的,人都不完美,所以书也不能全信;读书不是为了显摆,而是要和作者进行不顺从的对话,丰富自己的心灵,逐渐形成独立思维。不过这个是方法问题,慢慢整理清楚我的思路,才好教给孩子。
我问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用来摘抄的书通常不怎么好看,或者摘抄之后,书的内容通常不太记得?大家都点头,表示很有同感。我于是建议他们第一遍读某本书时,不要去寻找值得摘抄的片段。因为如果那样,“就好像是一道美味放在面前,然后你被要求从中挑出一只最美丽的虾子,夹出来,然后离开那道菜”;如果真的通读一遍之后,觉得某本书在文字上有你欣赏的地方,再翻一翻,记录下那些让你感动的篇章就好了。千万不要因为摘抄作业,而破坏了你和某本书原来该有的美丽邂逅。
然后就一起来说如何选择好书。这是我事先通过邮件布置的思考题,看来有不少孩子都思考了。这没啥好说的,我和他们分享了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如何挑选作者,如何通过看目录和感谢来判断作者对这本书是否花费了心思(关于这点,我还真是因为自己写了书才有体会的呀。国外的很多书,光是从acknowledgement就可以看出为了完成这本书,作者是多么花心思,“叨扰”了多少人了)
让我感动的是,每次下课之后,都会有孩子围上来和我讨论。有个孩子很认真的和我分享了她的挑选好书经验,我于是也就很认真的和她说:“你今晚发一封邮件给我好吗?我现在要去上课,但是我不想错过你的精彩经验!”晚上我就收到了她的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