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课(1st Week)

标签:
读书课阅读兴趣杂谈 |
分类: 苏杰学校读书课 |
上一个学期的课对我而言是第一次(过去都是零星的上一些课),应该会有不少有趣的酸甜苦辣,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记录下点点滴滴吧。
第一次上读书课,内容方面感觉照例还不错,孩子们都还蛮认可我这个晓扬姐姐的,还有一个孩子课后给我小纸条上写“姐姐我经常听五年级孩子提起你哦”,嘻嘻,美滋滋的。但课堂控制还是我的大弱点,真希望有小孩能碰巧撞进这篇博客,然后懂事的知道他们喜欢的老师是多么的矛盾:如何让小脑袋里想法悠悠转、急于表达的你们能畅所欲言的同时,又能让你们逐渐真正学会聆听他人,还能在我要说话的时候力挽狂澜?下次争取弄个扩音器,如果不奏效,那“音量不大”的原因就可以排除了,就需要好好学学场面控制啦!
第一次课,自然得先互相熟悉,成为朋友才好说真话嘛。我让每个孩子都用三个词来介绍自己,很幸运的,孩子们都显得很坦然,于是大家对自己的理解和期待或多或少的显露出来。“开朗”,“活泼”,“乐观”,“爱笑”,“爱运动”,“爱阅读”,这些词点击率很高;偶尔会出现“很懒”,“让人无语”,“爱睡觉”这样的半搞笑半自嘲词汇;有自信的孩子说自己很自信,特别的孩子说自己“热爱深思”,也有好几个孩子,站起来之后,(毫无扭捏的)说自己“不自信”。10岁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八成是周围人的意见综合吧 。帅气小男孩被从小夸到大,自信心从未被打击过,自然认为自己聪慧过人;沉静的女孩子,也许天生并没有这么安静,但也许周围人的意见不断强化安静就成了她的特点。小孩子周围的大人们,说话还真得小心谨慎。还记得那个优秀班的故事吗?一群普通孩子被故意分到了“优秀班”,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光荣的被选入“优秀班”;最后,他们真的大多比原先周围人所预期的更加优秀。虽说人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影响因素,在幼年时期周围人的评价,真是重要。
Anyway,孩子们还介绍了自己最爱的一本书(第二堂课还在小调查中写了自己最讨厌的一类书)。我发现很适合10岁左右孩子的书,不能太深刻让他们看不懂,但也不能把他们当孩子看,道理可以深刻,但一定要能联系他们的生活。另外,看来图片是很重要的,没有不行。(但我小时候读的书,图画也很少呀,不也过来了?这个图片比例问题,到底该怎么理解呢?需要牵扯到“文字阅读能力”么?)
话说这阅读兴趣真是个有趣又奇怪的东西。那天我在收拾小时候的东西,发现了自己中学时的日记。有一段是这样的:“爸爸非要叫我看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说要把皮皮鲁没收。他太不理解我了!但我就是不喜欢看自然科学,一开始看《十万个为什么》就头疼。而且谁说皮皮鲁就没有营养呢?”谁会想到,我现在成了科学精神的信仰者和推广者,好朋友中想法开通、文理兼备的理工科人士更多些?
之后,我介绍了读书课的游戏规则:讨论,聆听,分享。关于讨论,我先说了一段幼儿园小朋友的对话,孩子们听了哈哈笑,然后就自然推论出:我们是10岁的孩子了,需要有点高质量讨论啦。之后的“聆听”环节出了点问题。我原先想要给孩子们听一段大自然音乐的,他们需要非常用心,才能分辨出其中的好几种不同声音。但电脑里的那个文件出了问题……没了这个情节,孩子们尽管知道了要倾听,但还是印象不够深刻我觉得。不过后来有2个孩子发邮件问我要链接,我的口头形容还是有效的。J
最后,每个人都把最让自己困惑的2个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真是五花八门,“什么是国家”,“为什么我要上课外班”,“老师总说要珍惜时间,到底我该怎么珍惜时间呢”“课堂上怎么才算认真听讲呢”…… 这些问题硬要找都能找到标准答案,但其实都值得好好讨论。它们奠定了这学期读书课的基调,不过怎么讨论这些问题,我倒是经过了好几轮思考,下篇再说,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