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应该下电梯——如何和孩子沟通社会上的不好现象
(2011-02-08 18:06:55)
标签:
幼儿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观察与随感 |
5岁孩子和妈妈一起随着人流上了电梯,站在离电梯门最近的地方。电梯已经满了。就在电梯门要关闭的时候,又有一对母子生生挤了进来,挤进了这对母子的里面。这时电梯发出超载的警告声,必须有人下电梯才行。该怎么办?这个5岁孩子和大人站在电梯最外面,似乎应该是他们下电梯,等下一部。但挤进来的那对母子显然没有遵守公共场所的礼节,是“挤进来”的,应该是他们下去才符合常理。这时妈妈该怎么办?
那对母子挤进来了,而且没有下去的意思,必然心中没有很高的社会道德标准。如果坚持和他们理论,让他们下去,肯定没啥意思,甚至会引起让两个孩子都感觉不好的冲突。于是我们的答案是:妈妈拉着孩子下电梯,等下一部,然后弯下腰笑着对孩子说:“他们(挤上去的那对)比我们更着急上楼。”
另一种很有道理的做法就是拉着孩子下电梯,然后对他说,他们不懂礼貌,有教养的人应该如何如何。我在英国也听过家长这么和孩子对话,把正确的社会礼仪观念交给孩子,这样从社会整体来看,不和谐的举动就会越来越少;从个体而言,也是建立正确观念的好机会。但我们为何选择告诉孩子“他们比我们更着急上楼”呢?
我们认为,这个局面还要考虑孩子本身的情况。这个5岁孩子当时因为之前的教育方式,已经对周围人已经有了一些抵触情绪,而现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实在很多,如果总是在说“他们不礼貌,我们要有教养”,其实就是把孩子放在了周围社会的对立面,孩子就算很有教养也不会开心。
如何和孩子沟通讨论那些和故事书以及老师教导不合的社会现象呢?这在现代中国是个很需要好好讨论的话题。我们既希望孩子善良,又不希望他们“单蠢”。我认为,建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消极的方法是每次遇到不和谐的情况就指出来,积极的方法是从正面引导。消极方法和积极方法都有用,但后者需要更多些。当然这和年龄也相关,每个发展阶段对这些事情的理解程度也不同。
其实这个话题还和孩子会树立怎样的理想相关。如果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这个社会多么混乱,他们的梦想估计就是“做牛人太累,做个小小开心的普通人就够了”了。当然,这又是一个大问题,有很多其他原因,所以就以后再具体展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