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9-17章观点

标签:
林士然隐喻教练 |
分类: 隐喻技术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9-17章观点
第九章 隐喻连贯性的挑战
英语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时间组织模式:第一种是未来在前(将来……)、过去在后(落伍了),第二种是未来在后面(以后……)、过去在前面(之前……),看似矛盾,其实是连贯一致的。其背后的隐喻是时间是运动物体。关键是以选择以人来给时间定方向(时间在前),还是以时间来定方向(之前的、接下来的)。
隐喻的连贯性(相互契合)和一致性是有区别的,隐喻间的联系更倾向于相互连贯而非相互一致。
第十章 更多的例子
我们一直声称隐喻部分建构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这反映在平时的字面语言中。
第十一章 隐喻建构的部分性质
隐喻概念的建构必定是部分地建构(使用的部分和未使用的部分)。
隐喻的建构也是分层次的.
像山脚这样特异的、不系统的、孤立的,使用频率少,也不与其他隐喻相互作用,在我们的概念系统里面也不发挥有趣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死亡隐喻,并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第十二章 我们的概念系统根据何在?
我们空间概念的形成来自于我们不断地空间体验,即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产生的基本概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概念。
我们通常用身体经验来概念化非身体经验,即我们用界定明细的来概念化界定模糊的。
第十三章 结构隐喻的基础
结构隐喻,能让我们以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清晰界定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争论是战争为例),为我们扩展其意义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源(相比较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劳动是资源、时间是资源,这俩是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基本结构隐喻,也是基于我们物质资源的体验感受(受我们看待工作的方式、量化的激情和对目的的痴迷影响),都采用了简单的本体隐喻。
三个结构隐喻,根植于我们的身体和文化经验中,所强调的方面与我们的集体经验密切对应(掩藏的方面对应的较少),并反过来也影响着我们的经验和行为。
第十四章 因果关系:部分自发和部分隐喻
某些基本概念如因果关系,既不是纯粹自发的概念(如方位、本体),也不是纯粹隐喻概念(视野是容器),它似乎有着自发生成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隐喻扩展和复杂化了。
因果关系的概念基于“直接操控”的原型,直接产生于我们的经验。我们将它们作为完型来体验,即对我们来说,这些属性整体出现比它们单独出现更为基本(整体比它的部分更基本)。
因果关系原型的核心(直接操控)因隐喻而得以延伸出更为广泛的概念含义,如,物体来自于物质、物质归于物体、创造是诞生、浮现隐喻(从状态到浮现)等。
第十五章 经验的连贯建构
在争论是战争的隐喻中,依靠与战争完型选定要素的对应,对话完型被更进一步地构建(谈话活动借助于身体搏斗这个活动而得到理解);依据这样的多维度完型来构建我们的经验就会使我们的经验连贯;当战争完型与我们对话中的感受和行为相符时(对应了战争的要素),我们的谈话就会作为“争论”来体验(争论不同于以往的对话体验,是一种新的分类经验,争论建构了对话)。
区分次范畴化与隐喻:次范畴化subcategorization的标准=相同种类的活动+足够的相同结构特征;隐喻的标准=不同种类的活动+部分构建(使用某些选定的部分)
第十六章 隐喻的连贯性
第十七章 隐喻中复杂的连贯性
理性争论(陈述前提-引用证据-得出逻辑结构)这一概念借助于(一场争论是一次旅行、一场争论是一个容器、一场争论是一栋建筑物)等被进一步界定。
各种不同的隐喻——其中每一个都部分建构了一个概念,共同让我们连贯地、全面地、清晰地理解一个概念整体。
隐喻产生于我们明确的、具体的经历,让我们构建高度抽象、复杂的概念。当两个隐喻达成两个目的时,目的重叠就对应隐喻重叠。这样的重叠可以按照共享的隐喻蕴涵和由它们建立的交叉隐喻对应来刻画。
它们是整体隐喻系统的一部分,共同服务于从各个方面来刻画争论概念这一复杂目的。虽然这样的隐喻不能为我们提供单一的一致的具体形象,但是它们是连贯的,并且有重叠蕴涵时,一定能组成整体。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6月份读书会进行中……
领读人 林士然 (文化和战略)工作坊引导师 隐喻教练®
登录我的千聊直播间 可以看到领读视频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