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授世界咖啡

标签:
林士然引导的规律工作坊设计 |
接《如何将培训需求转为工作坊需求》、《将培训转化为工作坊得操作提醒》和《工作坊前催化成果产出》这三篇文章……有的小伙伴一下Get到了关键点,有的小伙伴还需要有更具象的画面……

今天以教授世界咖啡为示例,来呈现培训转为工作坊后看似微小却有天壤之别的变化……
一、培训师这样教授世界咖啡
首先,老师需要对世界咖啡的why-how-what非常熟悉,这是前提和基础……(备注:认为老师不需要成为内容专家,就可以现场教授引导工具和方法的,我只能说您胆挺大的……)
其次,课前案例、世界咖啡的在线课程和资料,有个内容预热和基础了解,当然也可以留下作业甚至做下知识测试
到现场,一个好的老师多半会按照总分总的策略,先介绍课程的计划和课程的知识点,给大家一个整体框架认识,然后,按照五星教学或者库伯学习圈等经典培训流程,让大家感受过往没有世界咖啡的痛点和差距等,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或者直接让大家体验世界咖啡,然后回顾世界咖啡的流程,然后针对操作注意事项进行互动答疑,然后,再针对世界咖啡三轮问题的设计的规律开展总结完善,然后让大家开展设计练习,最后,如果可以的话,甚至会选择某个话题,让学员在现场带领大家走上三轮,最后大家再总结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让大家作出后续行动计划……后续,在微信群,针对大家地应用疑问等不定期地进行回应和辅导支持……
如果能做到以上,我相信,您已经是一位优秀、成熟且负责任的培训师了!
二、引导师这样讲授世界咖啡
首先,引导师接到这个需求后,需要了解客户对此次的学习对象、焦点目标和学习后的应用场景,其中,应用场景是指学员现场学习了课程内容后,最近一次或者经常会在哪些工作场景中应用课堂上的内容,只有在应用场景清楚过后,引导师才会根据自己对引导工具应用场景和条件的了解,推荐客户学习某个引导工具和方法。
之前我接到过客户明确提出要学习世界咖啡这个引导工具方法,而进一步探询了解到,作为学员的管理者的确需要引导工具和方法以改进日常的研讨会,但是大多数管理者工作会议面对的人数不足12人,根本不符合世界咖啡对人数的要求,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引导师要满足客户请求背后的需要,要让本次培训真正服务于业务需要,就必须跟客户协商培训的内容,并可以尝试让世界咖啡成为现场的教学方式,以达到体验引导式会议等的需要,而不是作为学习要点,因为后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虽然现场满意度有保障了,但很容易没法让培训落地。
其次,引导师会依据应用场景中学员的实际需要来重新安排课程内容,要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需要引导师变为支持团队的综合角色,不仅要做提供方法工具的赋能者,把一个小白变为熟手,更要帮助学员规划设计应用引导工具方法的路线和流程,甚至还要给大家准备辅助资料……
最后,要完成从培训到工作坊地转变,引导师不仅要引导客户和参与者看到他们真正地应用和学习需要,达成一致性合约;在工作坊现场,引导师还要面临的有三重压力,第一是时间调整的压力,在整体时间几乎没有太多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大家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应用,现场引导的部分就必须增强,例如之前走完练习环节就可以结束了,现在还要让大家结合应用场景进行实战设计;第二是内容调整的压力,不仅仅是内容的缩减,更多是要将内容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转化应用,同时还不能让引导工具方法变味,要确保其实战效果依然棒棒哒;第三带领大家预演应用场景的压力,在时间、学员体验、习得压力之下,引导师还要让大家能够进入到未来的应用场景中,考虑不周到,就会让部分习惯了接受培训地参与者猝不及防,这不仅考验工作坊流程细节的安排,也会考验到老师的工作坊经验和个人成熟度。
将培训转为工作坊,看似简单,背后需要引导师付出太多,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员现场更容易学会、课后更容易转化应用;引导师的工作在大家完成第一次应用过后才算结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回归到培训的初衷、引导的本质和工作坊的初心。
——引导规律研究院
林士然 linshiran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