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当去年来念书,因为“意外之喜”,延迟到今年,人又老了一岁。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诗书。跟洒家比起来苏老泉是个年轻的孩纸那。
开始以为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家里小人太小,但是也这样将就着念下来了。出勤率非常可喜,在洒家的读书生涯中是最靠谱的一次,一般来说都是无论刮风下雨都到学校上课的,但是也有例外情况,基本上发生于我娘恰好有事没在我家的时候,旷过一次读书会,和几堂各种课。学期末,家里的小人感染了病毒性感冒,一个月反复高烧四次,跑儿童医院神马的,旷过几堂。
这学期洒家选的课实在是有点多了啊!比我直博的师妹还多。不过就课程的压力来说,比她差远了,因师妹选的基本都是重量级的课程。某选课还是使用了一点策略的,穿插藏躲了一些相对来说难度小点的课程,比如说,当代文学批评……倘若像师妹那样两门文献课,外加外教每堂交作业的课程的话,那是无论如何顶不下来的~
所以除了上课外,课外精力主要用于两门重量级课程:夏老师的《梁启超研究》和两靖室的《嘉靖小说汇刻本研究》。这两门课都是要做期中报告的,由于老,不想在年轻人面前丢脸。
用一个月准备梁启超,报告前先写了一万六千多字的草稿,内容是关于康有为的西学接受。为甚吗梁启超研究却要整康有为呢?说来话长。我年轻时读过黄小配的《大马扁》,一直想把康有为整清楚。这次算是公报私仇,趁机整了整吧。
又用两个月准备两靖室那门……话说我这学期做了两个期中报告,它们所涉及的文本可以形成一幅对联:上联曰“南海康先生传”,下联曰“南岳魏夫人传”……如此浑然天成,其中必有天机……
然后到了痛苦不堪的期末报告阶段。最温柔的是历史系的那位王老先生,曰,不要交一万字的报告,我看不过来,三千字就行了,其实最好是两千字……本来想把王韬的《扶桑游记》和冈千仞《观光纪游》做“比较研究”,后来发现看不完,就单把王韬那本写了四千来字。话说冈千仞真的比王韬勤奋多了,那本《观光纪游》要厚很多!
完成度最高的是两靖室那门(两靖室是潘老师的别号),本来报告之前以为把论文都写完了,但潘老师让改,彻底堵住了我偷懒的想法。而且本来以为校勘也做完了,去古籍部对照发现问题仍然多多!校勘这种事就像西瓜皮擦屁股,是永远擦不干净的……(师弟教给我了另一种更加文雅的说法,可惜我忘了,所以现在大脑里还是只有这个不文雅的。)后来去古籍部做作业的时候,发现师妹们都在那里。——我想说一下这次返校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师弟师妹们的扎实、勤奋,他们做出来的作业总令我再三赞叹不已。年轻人有希望啊有希望!还有就是大家一起照照片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头很小。所以我儿子的头围总也不达标这都是遗传的。我妈安慰我说看来头小不影响智力。但是我怀疑还是部分的影响的。你看头比我大的人都是二十来岁念博士,头小的只能三十来岁才能念上。——闲话少叙,话说第一次做文献作业真是收获很大。还有在课堂上看到了文献专业的同学超强的功力。期中时候我发现虞初志本和顾氏文房小说本的两处不同(异体字除外),但是期末发现有七处之多。而且发现我先前写的论文其实根本没得出结论,于是又好好地改了。总之最后交上去的作业有26页之多,只得单独打印了一个封面。但是交完作业回到家发现还有错误!于是夜里又改了交了电子版。
“当代文学批评”那门课,文章本不想发在网上,结果被郑小驴小朋友发了,只好转载了。通过这门课,令我迅速地知道了理论的风向已经转变,现在是阿甘本齐泽克的时代,什么福柯还有克里斯蒂瓦之类的都过时了。
“晚明小品文研究”最后交的作业是《晚明小品中的题跋文》,借了十来本参考书,才写了七千来字,不够老师要求的八千,只好写了参考文献,提要和关键词,但是还不够八千那!
以上是课程部分。据说念博士无须把上课看得很重,写好毕业论文就好了。但是我真的很想上课,上课是非常非常好玩的。所以下学期被我看上的课何止五六七八十来门,可惜一个人真的不能够上超过四门以上的课哦!而且学校龟腚我选够23个学分就行了!我想上都市文本选读,还想上晚清文学,古文字学,明代文献与文学,还想上艺术系的宋元绘画史和中国美术史,还想上历史系的近代史料学,……但是这些统统只好先不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学习挺好玩的,就像一个人活了很多种人生。将来给二蛋君做家庭教师。
下面是读书部分。
我发现上学期其实没咋读书,学期伊始借出的几本书都没看完就还了,因为没时间:中国文言小说家(萧相恺主编)读了二分之一,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名列其中因为他写过周颠仙;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读了五分之一,下学期开始争取把它读完;《晚清小说研究概说》(袁健)是看完了的,可是这本书不靠谱,因为它说《新石头记》里有林黛玉留学的情结,我把《新石头记》借出来看了,木有!
一直计划读完的一系列清代笔记小说,假期里结结实实读完了《虞初新志》,然而开学后就没再继续了。
读完了吴趼人的五个小长篇,《新石头记》《恨海》《九命奇冤》《痛史》《劫余灰》。
上学期鲜有时间在图书馆呆一整天,总是急匆匆跑回家看小孩。只有两节课之间的那一小段时间可以在校。可能等二蛋君长大些,就可以在学校呆一天了。
此外尽管图书馆显示我借过45本书(不含在手上的10本),但其中绝大部分作为课程参考书,只是选有用的部分看的,其他的没时间也没觉得必须看完。想起李零的一句话,他说我们这些做学问的人有多长时间没有从头到尾看过一本完整的书了……这些书当中,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和康有为《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笔记》算是看完了,因为从里面找材料,非得看完不可。
宇汝松《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看完了,但是这本书写得烂到不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那些少人问津的题目,即使做得很烂,也总有人耐着性子看你的文章。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只认真看完了一章,留到今后看完。
是为学记。
http://s12/mw690/66392de5td43ed067cb2b&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