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读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2)

(2023-05-09 16:12:19)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读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2)

什么是可能性?一是来自孩子在成长中体验到的生命或生活中的各种可能。二是父母和老师这些教育者向孩子们展示生活中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而作为成年人,我们展示的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是必须成为一个榜样的,那就意味着孩子让我们感到我们又年轻了,生又一次抓住了自己生活的希望。

范梅南强调:孩子带给我们的礼物:体验可能性。教师应该“去观察、去倾听孩子,并向他们学习”,学习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到处充满好奇,好奇心是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寻求知识的动力。例如“快看那只狗?”“这个按按钮是做什么用的?”“那是什么建筑?”

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的了解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的去了解一个孩子的情景,去了解这个孩子是如何体验他的生活的,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放下身段,把儿童当作自己学习的对象,而不是教育的对象。有些教育者相信他们自己的教育是完美的。他们可能会试图把一套自认为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可避免地,这样的“教育”变成了一种压迫与操纵的教育学——一种成年人对孩子的独裁统治。

成人世界的“一成不变”、循规蹈矩、固有思维、墨守成规,面对儿童世界的“无限可能”,显得如此的局促和尴尬。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以自己的固有经验去面对孩子并施以教育,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和成长的“可能”,还美其名曰“完美的教育”,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对待孩子的成长,必须心存敬畏。

心存敬畏,就需要尊重生命。人人生而平等,不以“大人”自居,不以“知识经验的拥有者”自恃,不以“涉世未深”为由轻视儿童的行为和存在,忽视他们的感受和想法。相反,蹲下身子、平视孩子、平等对话,应该成为父母和老师的应有姿态。走进儿童,聆听儿童生命的律动,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这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心存敬畏,就需要顺应天性。儿童世界多姿多彩,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顺应儿童的天性,自然生长,自主发展,自由成长,不生硬强加,不刻意扭曲。盆景虽美,但是出自人工,尽显雕琢粉饰之态;山花虽朴,但是天然野趣,展现烂漫热烈之姿。何以如此?天性使然也!正如唐代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所说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耳!”

心存敬畏,就需要艺术施教。教育是科学,必须尊重规律;教育是艺术,必须讲究方法。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疏于教化,相反应该注重艺术施教,巧妙点化。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充分尊重、顺应天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艺术的教育,让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我们不能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体情景下什么知识技能,什么解决方法是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也就是我们要时常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