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耐心突破天性——读周岭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本书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看清自己,了解认知世界里的基础设施,从可以练习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中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和情绪力等。
一、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无论科技多么发达,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甚至从未了解过,所以才会对自身的各种问题困惑不已:
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掏出了手机;
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跑了两天就没了下文;
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成天围绕琐事打转……
人类又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这会儿也看不了几页书,不如玩会儿游戏放松一下。
·不吃饱饭,哪有力气减肥呢?
·今天先玩吧,明天一定加倍学习,把今天浪费的时间补上……
所有这些问题和困惑都起源于我们的大脑,从大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本能脑”又叫爬行脑:约3.6亿年前,地球进入最初的“本能脑”的爬行动物时代。一些动物还活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比如鳄鱼、蜥蜴、蛇等。所以很多学者把本能脑也称为原始脑、基础脑、鳄鱼脑、蜥蜴脑,或者干脆叫爬行脑。
本能脑用于控制呼吸、心率等基本本能生理需求。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爬行动物既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如《农夫和蛇的故事》中蛇这种冷血的爬行动物根本就没有发达的情绪脑,它不知感恩为何物。
“情绪脑”又叫猴子脑:大约2亿年前,还进化出了情绪的哺乳动物,开始登场。哺乳动物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
“情绪脑”主要掌管情绪(高兴、愤怒、喜悦、痛苦、情绪等)、感性记忆(以情感主导的记忆)与注意力等。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情绪能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
“理智脑”又叫理性脑或思考脑:直到距今约250万年前,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理性脑,主管语言说话、文字写作、计划推理、学习适应、抽象思考等功能,它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人类沉迷于自己独有的理智,所以把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当然,也有人喜欢称它为理性脑或思考脑
可见我们人类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动物已经迥然不同,在我们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些,只是凭感觉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只有一个大脑,而人类仅仅比它们聪明一点。这种错误的认知使我们像那个救蛇的农夫一样,经常做一些愚蠢的事情。
2.高低之分与权力之争
我的大脑就像一台七拼八凑组装出来的电脑,主板是老的,显卡是旧的,中央处理器却是新的,所以它们在一起工作时必然会出现很多兼容问题。
首先,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细数起来如果把本能脑比作100岁的老人,那情绪脑就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则好比一个不满1岁的宝宝。
其次,三重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
第三:大脑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距离心脏更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优先得到供血,当我们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本能脑和情绪脑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
因此,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像开头提到的思考、锻炼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会被本能脑排斥,而不用动脑的娱乐消遣行为则深受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欢迎。所以大脑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3.突破天性的武器——提升认知
同时,人类从1万年前农业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这种跨越万年的变化对于古老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简直就像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它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我们今天虽然西装革履地坐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楼里工作,但本质上依旧是那个为了生存而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的“原始人”。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人生来混沌,根本原因在于出生时我们的理智脑太过薄弱,无力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与掌控,而觉醒和成长就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以克服天性。
作者指出, 遵循科学的方法持续练习,就能让理智脑加速变强。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单纯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二、提升认知、修炼耐心
焦虑我们极为熟悉,就像背景音乐一样伴随在身边。那么 拿出笔和纸,把心中的烦恼、担忧、顾虑和欲望全部列了出来,大到人生愿景,小到10分钟后要做的事,慢慢地,勾勒出焦虑的几种形式。
其实,焦虑的根源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焦虑是天性,在我们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种子,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因此,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是改变焦虑的关键。
我们对困难的事物总是拿着天性这把短视之尺到处衡量,以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改用理性这把客观之尺,则会极大地提升耐心。
1.复利曲线
复利曲线就是一种理性工具。如图所示,
复利曲线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揭示的正是这种力量,不过要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 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2.拉伸区
当然,前提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舒适区边缘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插图]—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那么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复利曲线和舒适区边缘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在宏观上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
3.成长权重对比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自己不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究其原因,仍是天性在作崇。
避难趋易:因为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不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
急于求成:表层学习也是最能直接看到效果的,比如今天读了一本书学习了5小时,背了100个单词,结果都立即可见而得出的改变,则不那么容易发生。所以急于求成的天性也会促使我们选择前者。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的辩证关系在图1-5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
例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平时参照“多即是少,少即是多”的标准指导自己的学习, 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就会越来越少,耐心自然也就越来越强。
4.平台期: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甚至停滞不前,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或平台期。
平台期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比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新的语言“过滤器”,通常需要6个月才能突破平台期。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规律,努力坚持了5个月,发现自己没有进步就摇头放弃了。 这样的做法真的很可惜,因为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神经元连接会在放弃练习后弱化、消失,下次学习就得重新开始。而那些时常坚持用英语“熏耳朵”的人,往往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听不懂的英语好像都能听懂了,这就是平台期突破的典型表现。
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预估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修炼耐心作者提供了路径和方法: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的接纳自己。一旦觉察自己开始失去耐心了,就温和的对自己来说:“你看,我身体里那个原始人又出来了,让他离开丛林到城市生活确实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与自己对话,体内的原始人就会愿意倾听你的意愿。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舒适和诱惑是本能脑与情绪脑的最爱。做法是和他们沟通。如。“该有的享受都会有,只是不是现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暂时忍耐一下,先做重要的事情,之后会有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时间专门看电视。”
这种“后娱乐”的好处是,将娱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多次体验之后,身体里的原始人也会倾向于支持“后娱乐”,如果你足够幸运,辛勤劳作之后的满足感,也可能取代娱乐带来的直接快感。耐心就是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的改变。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比如我们清楚了阅读的本质和意义,就可能放下手机,主动拿出书本;当我们明白了深度学习的意义,就可能放弃听书、速读,转而开始精读和输出;当我们明白了运动真正的好处,就可能告别慵懒,主动坚持锻炼;所以要想办法看清那些想做事的意义和好处,你看到的维度越多,耐心就会越强。
本能脑和情绪脑确实是享乐,但是我能从困难的事情中感受到乐趣,那会是更高层次的。例如科学家废寝忘食的成为研究,是因为他们真的乐在其中,跑步者风雨无阻的迈腿奔跑,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愿停下,他们正舒服着。所以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策略。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