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九力”——再读《中小学教师如何成长为名师》心得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利用假期再读龚春燕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天生不安分、有梦想。成长的关键在于自我觉醒。教师的真正成长不仅仅是依靠行政推动的被动成长,更重要的是自我成长意识,被唤醒后的自发、主动的成长。朱永新教授曾说“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一名普通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并为实现它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理想便产生强大的动力,促使其向目标一步步靠近,他就可能最终达成目标,成长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名师。
成长需要心灵的触动。心里的触动从来都不缺乏。我们不能等待触动,更不能去片面的追求触动,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成为自我成长路上的奔跑者,这才希望迎来水到渠成的触动。
2018年元月9日下午,我收到上海市虹口教育局长常生龙赠送的最新力作《让教育更明亮》和亲笔签名的书签。这个以外的礼物使我格外的激动、欣喜,感谢专家局长对我这样一名“乡村小教师”的鼓励和厚爱。
2013年2月
在先生的亲贴鼓励、示范引导下。渐渐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每月能读两本书,写读书心得,先后四次在《灵宝教研》发表,也带动了家人和同事爱书、读书。养成了每月反思总结的习惯,从14年6月开始,每月对教育教学、读书学习进行梳理、小结,提升了效率、抓住了时间。
先后四次,在市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做法;2017年暑期,在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汇报、分享自己专业成长故事。2019年7月10日下午,在三门峡市实验中学,给参训的来自卢氏县、陕州区、湖滨区以及市直各学校的近百名初中化学教师,做了近三个小时的《读书修行
二、学习力——成就名师的渊博学识。名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力,包括读书与习惯、读书与淘书、读书与思考。师的成长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成为名师的主观愿望和内在需要,还应有将思想意识付诸实践的行为方式,包括学习、实践、反思和研究等方式。
学习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根。提升学习力,以学习的力量实现快进;“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何以“自强”?学习——保持学习状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老师的专业学习更多在听课现场,在教研活动现场,因此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提出“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一说。良好的现场学习力包括了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
首先学习,要“读”占鳌头。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课堂是一个包含着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生物学的复杂的场,是布满暗礁的海洋,教师则要成为有经验的船长,去绕开暗礁,顺利到达目的地。结构决定功能,专业知识结构的均衡与否,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所以文史哲都要读,我们要成为“杂家”;教育经典要常啃,我们要做“专家”;儿童文学也须多接触,我们还要努力做孩子的“亲家”。
党玲芬给教师推荐三种自己常用的读书方法 :一是顺水推舟法。一个精彩的作者,他会告诉你最好的书是什么;比如读魏书生的书,书里经常会提起一个人,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然后,就去找苏霍姆林斯基的书。 二是相反读书法。一本书里越是批判谁,我们偏去读谁,长此以往,自己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便增强了,也发现了世界是多元的、千姿百态的。三是内化读书法。从一个主题生发开去,顺藤摸瓜,开辟出自己的阅读疆域。四是同伴交流促读写。最精彩的聊天应该是激烈争论,各自持自己的观点,这些聊天记录很珍贵。聊完后,要进行整理,提炼一个观点,拉起一条线,串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北宋哲学家程巅说,“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读书之味,瓜久愈深。”小说洗礼灵魂,寻求生存价值;诗词净化心灵,体悟人生况味;历史丰富知识,试看社会百态;哲学追问理想,摒除流俗思辨;心理常完善自我,理解宽容他人;童书补充缺失,引领学生成长:;禅佛净化心灵,灵魂自由翱翔。
坚持写作是为了促使自己多读多学、深人思考、充实和提升自己。李镇西老师曾说:“我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教师,能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并不是我比别人优秀多少,而是大家仅仅是做了,而我不仅做了而且写了,不仅写了,而且编成书出版了……”
常作印老师对照自己,大致测算了一下:写作1000字的文章,常常要阅读两万以上的相关材料;至少20份的输人才能换得1份的输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经常写作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常常是自己准备把思考形成文字时,才发现脑子里位的某一方面的素材很少,于是停下来,狂搜与主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先网上一阵搜索,继而在书柜里一阵翻阅,更多的是跑到各大书店去找书,然后再有重点地反复研读。
写作需要长期坚持,成长力教师其实就走有坚持力的教师。买书是为了读书,读书的目的是更好地教书。买书是兴趣,读书是志趣,教书是乐趣,写作是妙趣。持级教师管建刚曾说:“一个有坚持力的人,
三、艺术力——名师的教学灵动、诗意、美好、雅致。
“艺术力”让名师的教学灵动、诗意、美好、雅致。名师的“艺术力”是指名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层剖析,挖掘其中蕴含的美、情、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各种教学工具将其呈现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升华,使师生在艺术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的品质和能力。认真观摩李吉林、于漪、钱梦龙等名师的课堂,都体现出“四性":教学具有形象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演绎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直观的图像、动听的音乐等多种手段,于娱乐之中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富于情感性,名师的教学艺术力重在“以情感人”,他们的教学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以情感人,爱的情感流露恰到好处,一个停顿,一个微笑,一句幽默,都能引起学生惊讶、好奇、思索、兴奋和鼓舞,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教学富于创造性,创造性是名师教学艺术力最本质的特征和不竭的动力。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名师们绝不会用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去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是随机应变,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教学具有审美性,名师教学艺术力的审美性特点重在“以美育人”,让学生领略美的风光,得到美的享受,接受人生和智慧的启迪。它是名师教学艺术力外化的最明显特征。
有人说预设太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影响课堂的生成。也有人说,关注生成会影响教师预设,从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我则认为: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能成为好课的,没有生成的课同样不能成为好课,课堂的生成还是来自教师的预设。而这种预设不仅仅单指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对教学的设计,还包括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以及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有了精心的预设,必定会生成课堂精彩课程的精彩成就了预设的精彩,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精彩一: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上午第2节课,引导孩子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让他们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第1个回答问题的是小皓同学,他站起来就说:“我们教室门的玻璃是平四边形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一阵嘘声,还有个别同学在下面小声说道:那是长方形的。小皓有些地尬地站在那里,我没有立即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停顿的几秒钟时间里有几个声音响起:“我认为是正确的。”最激动的要数好妹妹了,她都站了起来,还主动地说:“我来说说自己的理由。”我点头同意了。“大家看嘛,只要是符合对边相等还有对角相等这两个条件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那么长方形的对边也是相等的,因为它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它的对角也是相等的。这样长方形就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所以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啪、啪、啪,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还没结束,又有一个声音在教室里响起:“这样看来正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了。”“说得真好!”我有些激动了,急忙把话接了过来。“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种图形的关系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呢?”孩子们很自信地回答:“能!”
备课时一直思考怎样把三种图形的联系给孩子们揭示出来,预设时也想从生活中找实物入手,在孩子们找到了一些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后我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但我会刻意找一个长方形来让孩子判断我找得是否正确,然后再引导他们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没想到,学生根本不用我来设这个“陷阱”,他们自己就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从这里可以看到学生们已经能运用一些推理的方法独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整理了,这个时刻也成了本节课最经典的一刻。在后面听课的老师在课后交流中不约而同地谈到这个片段,衰扬有加。
精彩二:这个平行四边形怎么也成不了菱形
第三节课就同样的内容在十班上课,十班孩子的思维活跃度明显高于九班,他们的思维跳跃性也是比较高的。比如:我在演示了把一个长方形拉变成平行四边形后,让孩子们也用自己的学具做一做,并观察一下变成的平行四边形边、角的特点。孩子们在动手实验后,居然有学生(宇宇)发现:老师,无论我怎么拉这个长方形都成不了菱形。我没有跳过这个话题,追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它不是菱形的?”宇宇说:“因为它的这两个角(对角)没有在一条线上,而菱形的两个角是在一条线上的。”“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说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的,而菱形是对称的。”我帮助他补充道。这时另一个小男孩英杰使劲地举手,意思好像是告诉我他还有重要的事情要补充,他说:“我知道为什么,这个长方形四条边不一样长,而菱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
课前与孩子的聊天中已经了解了孩子们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基础,也在犹豫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到了没有学习到的菱形、梯形等图形怎么办,是打断学生的思维,跟着我的教学设计走呢?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让他们对其他图形也有一定的认识。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选择了后者,虽然这个讨论看似跑题了,但我与听课老师一致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孩子对图形的认识不能局限于一个或者两个图形,局限于今天学习的和昨天学习的,只要是能帮助孩子形成空间观念的内容就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这一想法在后面的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句话让孩子们判断: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因为学生们有前次讨论的经验,所以大家都能准确进行判断。我们的孩子一看到这句话就马上想到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中除了正方形还有菱形,只有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才是一个正方形。课堂上的一个决定带来的效果有时是意想不到的。
精彩三:这个练习很简单
一天下午给孩子们讲这样一个练习:“一个女孩计算出两个数的和是400,旁边的一个男孩检查到她的一个加数是237,她却看成273了。问题是:正确的得数是多少,另一个加数是多少?”
机灵鬼——廷睿说:“这个练习很简单,因为他把一个加数弄错了,所以正确答案应该用400减237就可以了。”
数学公主——旭旭急忙接过话:“不对呀,因为一个加数错了,所以答案400也是错的,如果再用400去减正确的237答案也是不对的。”下面的同学一听都很同意她的意见,我也在心里想;学生们的推理分析能力已经开始逐步形成了,并且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变化挺大的。
正当大家都有些困感的时候,我想是不是该我出马了?刚有这个念头,这时新转来就被大家封为数学王子的小初同学举手了。他站起来说:“这个练习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直接用错误的签案减去错误的加数,得到的就是那个正确的加数了,再用这个正确的加数加上237这个正确加数得到的就是正确的答案了。”
我一边听一边在心里为他鼓掌,不仅仅因为他的这个方法比我刚才想到的方法简单多了,更因为他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他的话音刚落,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发出感叹;原来是这样啊!
我的方法是这样的:因为把237看成了273,用273减去237得到36,再用400减去多加的36就是正确答案了,也就是367,最后再用367减去237就得到正确的那个加数了。
比较我们俩的方法,小初的想法是不是更简单,学生更容易理解呢?连我听了都想说:这个练习很简单。班上有这样一群孩子你能不幸福吗?
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它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让我时刻充满了激情,让我开始爱上了教书这个职业。追根溯源,还是因为课堂的精彩让我有了一种成就感,是这种成功体验催生了我的教育幸福感。而课堂的精彩还是那一次次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所成就的。
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动态的教学资源往往会成为新的知识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卞老师在这堂课中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为指导,以动态的教学资源为基础,成就了一堂妙趣横生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