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挖掘文化内涵读《高效课堂一本通》心得

标签:
学生状态的调动文化有根 |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
课堂效能的增强,靠的是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方式的优选,教学过程的专业化推进,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三驾马车”,是促使一堂课持续走向高校的必由之路。
从教学设计上看,高效课堂强调的是,关联设计,内涵设计。内涵设计是按照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与学习者消化知识自然进程来进行的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者顺利消化知识,提供一架云梯,搭建一座桥梁。所谓关联设计,就是强调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试卷内容的三维是网络化设计。力求让知识不再单单是一个符号,一种信息,更是散发着诱人的泥土芳香的活知识,是承载着支持原创者的生气与灵气的活知识。
从教学方式上看,高效课堂强调的是方法的优选与灵活的组合。用优选处置的方法,组合成优秀的教学方式,是创建课堂的重要思路。
因此,高效课堂增效的秘诀就是在教学设计上,关注学习,教学方式上追求灵活,教学推进上注重专业品质。
一、学生学习效果需要教师课堂的调动和监管,学生状态的调动和课堂监管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保障。
学习力既包括学力,又包括心力;前者为学习者提供了的一种新知的消化力,后者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吸纳新知的动力。高效课堂持续运转所需要的内力,来自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学习需要,来自学习者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与学习责任感。高效课堂改革的使命也有两个,一个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另一个是让学习者获得学习的内驱力。对教师而言,高效课堂必须坚持两手抓的策略,即一方面,持续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智力商数,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的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能、情感商数。
学生学习驱力是学习效果的核心动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重点解决:“我想学”、“我要学”的问题。
学生学习内驱力是在教师的不断监管下逐步养成的,即就是监管下学生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觉性逐渐增强,最终形成了学生学习的力驱力。
尽管学生的内驱力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不断增强的,但很难达到百分之百。人都是有惰性的,都是需要监管的。要不各行各业都有纪律制度和管理人员,成人需要监督管理,何况未成年的学生呢!
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包括深度和广度是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包括参与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参与课程的深度,也叫学生思维的参与性,即学生对于内容思考的深入程度,而不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的“假学习”。学生参与课程的广度是指学生参与课堂的真正人数与班级人数的比,也就是学生课堂行为的参与性。
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学生课堂的专注度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监管的程度。教师对课堂监管的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的监管分为显性监管和隐性监管,显性监管包括教师上课时语音自然停顿、眼神的暗示、手势的引导、学情的反馈、语言的评价等。隐性监管包括教师的气质修养、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艺术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等。
二、在教学设计上,关注核心素养、关注文化内涵:
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长期持有的根本保证是学科的文化内涵。
班级授课制以来,语文和数理化史地生等经典学科百年长盛,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不可或缺,原因就在它们各有其厚实的底蕴、内涵、素养、逻辑和功能。
化学和语文一样,首先是一种文化,也是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一种独特而又通达的态度、观念和思想方法。万物始于元素、质量守恒、结构决定性质、能量由高到低、动态平衡、电子得失、异电相吸,等等,它们是一个个概念,更是一种种观念。它们是化学的,也是哲学的、社会学的。
数学中的集合:比如正整数1、2、3、4·····,就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元是初始、基本的意思,素是要素。
汉字的基本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元素。横、竖、撇、捺、点、横折、竖勾······,一横一竖构成“十”,一撇一捺构成“人”,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构成“木”,不多的笔画,构成了上万个汉字。
【动画】笔画构字
元素概念对化学尤其重要,“元素”甚至代替“化学元素”,成为化学专用名词。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当人们认识的物质越来越多,遇到的物质变化越来越复杂,人们自然要追溯物质的本源,物质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古代中国,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阴阳五行元素说,认为万物皆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依不同比例组成。比如一棵树的主要成分就是木和水,甚至由此兴起的炼丹术和炼金术,前者企图将这基本元素练成世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后者期望点石成金。
今天人们认识的元素有一百多种,数千万种物质皆由这些元素组成。长生不老的丹药和点石成金都不可能,但纤维、塑料、橡胶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人工合成,早已司空见惯。
五行中只有金,在现代被认定为构成物质的元素,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勉强可算作元素,水火土都不是元素,不过地壳中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氧和硅却是土壤的主要成分。
化学学科的特征与科学大家庭中的其他学科虽有异同。但学科间的类比,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历程,而且提升了课堂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