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耐心与坚持—读书成长的最好陪伴。

(2018-05-25 05:14:33)
标签:

杭州外卖小哥

阅读习惯

夯实基础

分类: 书香伴我成长

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都认识了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他的励志故事打动了许多人。他十几年来边送外卖边背古诗词,最终厚积薄发,凭借着1000多首诗词的积累和淡定的心理状态,在总决赛上逆袭夺冠。主持人董卿这样称赞雷海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时下,只要涉及读书的话题,许多人总会抱怨工作忙、家务烦而没有时间读书。其实,上班工作的人都不可能拥有大块的读书时间,零碎的读书时间都是靠挤出来的。按照苏步青先生的说法,读书要多用零头布’”。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雷海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就是他善于驾驭时间、挤出时间、利用时间进行阅读的结果。

耐心与坚持是读书成长的最好陪伴。书读多了,肚子里才有货。在需要表达时就不会感到“囊中羞涩”,也不会感到语言干瘪,缺少灵性读书时最愉快的感觉,是突然发现作者表达的某个思想我也有,但是他表达的非常好,引发我进一步思考,这是一种自我发现,是你本来已经有的东西被唤醒了,是最愉快,是最大的收获。 

 阅读本身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不是为了读几本书或者背了几本书就可以显现出来的,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好比盖房子打地基,或许一时还看不出来房子的样子,但是地基打好了,后面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地基打不好,后面盖楼用的砖瓦再漂亮、昂贵都没有用

 一个人反复做一件事情之后习得的结果就是习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所谓习惯就是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比较稳定的反馈回路。这个反馈回路有三个部分组成:引发行为的线索、行为产生的程序、我们从行为中所得到的好处。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引发行为的线索通常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好奇,程序是选择书本来阅读,得到的好处是原来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又有新的好奇产生。

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有意识地反复练习,让其成为无意识的自然行动,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坚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任何事情都不能随随便便成功。 常生龙,物理特级教师,40岁那一年,也就是2005年,他获评特级教师殊荣。这个时候,他给自己确定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每周看一本书,并撰写至少一篇3000字以上的读后感。从2006年到现在,他坚持了十二年时间。有一次到韩国出访,一整天的任务都安排得满满的,等回到房间放下行李时已经是夜里11点了。可一本书的读后感还没有完成,怎么办?简单地洗漱后,坐在地板上,将电脑放在腿上,熬夜赶写文章。他为什么要坚持,用常生龙先生的话 只要对自己放松一下要求,所有的坚持都会泡汤。

十二年来,他阅读了600多本书,写了300万字的读书笔记。201510月出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0169月出版的《给教师的5把钥匙》2018年元月出版的《让教育更明亮》便是其中的精华。你能想象的出吗?十二年,身为局长,处在上海这个全国教育前沿大都市区的教育局长,工作繁忙可想而知。可他居然没有一日的间断,每日五六点便早起锻炼,然后总在清晨六点半左右准时发博,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出差繁忙与否。

最近,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励志的数字公式:

1.01的365次方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等于0.03。


耐心与坚持—读书成长的最好陪伴。

其中365次方代表一年的365天,1代表每一天的努力,1.01表示每天多做0.01,0.99代表每天少做0.01365天后,一个增长到了37.8,一个减少到0.03

 0.01到底是什么?它是我们在制定的每天阅读量的基础上多增加的一页。正如,徐文祥老师说,我喜欢读书,并非说我所读的书现在看起来都有用,但是,我会一本本地读,我相信它们终会有用。365天,年复一年,当阅读的能量积聚,我相信,他会站在书籍垫起来的高度上。

 想做一件事,就把它放在心里,一点一滴求进步,一步一步去完成。期望读上一两本书、听了几节公开课就会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质的突破是不可能的。竹子从开始生长到长成十多米高,需要五年的时间。其中前四年都在地下潜伏着,每一年仅仅生长高3厘米。在这四年的时间里,竹子所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到了第五年的时候,竹笋破土而出,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用六周的时间就能长到15米。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需要静下心来夯实基础,勤于实践、多读善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