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炒股五线谱(8)

(2016-08-17 20:31:02)
标签:

财经股市

炒股五线谱、混沌之美

         原本打算晚饭后去跑步的,不巧正要出门的时候,天下起了雨。只能改变计划,干脆坐下来继续写《炒股五线谱》。由此看来,混沌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我们虽然改变不了天气,但只要学会应对,懂得适度的转弯,我们依然可以过的很开心的。

        今天的关键词是:心态。

        之前常听人说,炒股需要的是”不以涨喜、不以跌悲。“的心态,感觉说的真好,现在倒觉得未必。涨了自然高兴,跌了自然不开心呀,难道不对么?除非我们是草木。基于我当下的认知,光哥的大波理念认为,在有底线思维的前提下,不幻想上涨,也不惧怕震荡,从容不迫这就是好心态了,并且能接地气地落实在每天的看盘和心理活动中。

        在最近我文章中,光哥反复说,股票的走势是一种混沌现象。所谓的混沌简单说就是不确定,这就像开车一样。今天出门你也不知道到哪里需要刹车、在哪里需要给油的,但这不影响你正常的开车,其实炒股也是一样的。开车、股票的走势等等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混沌现象,需要的都是我们的客观应对,而不是机械式的逻辑思维。遗憾的是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逻辑思维,要的都是确定。就像初中高中数学一样,要的是因为所以,要的是1+1=2的逻辑,这种逻辑思维是我们在股市中亏钱的根本原因。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主人公丁元英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其实这里的道就是世界观的问题,术对股市而言就是技术和策略。任何一套成功的投资体系,必须解决道与术的问题,也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前者比后者重要的多得多!

        炒股需要什么样的世界观?

        这里关键在于匹配。首先必须明白,股票的走势是一种混沌的现象,也就是说谁也不能确定明天大盘或个股必然的走势方向,更不要说细节了。这一点大多数人是认可的,除非那些自以为是的砖家了。明白股票走势是一种混沌现象之后,就要解决的是与之匹配的世界观的问题了。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逻辑思维的范畴,要的是一个确定,要的是因为所以;很显然用这么一个确定性的逻辑思维来框定一个不确定的股市,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结果早已注定了。

        当然很多人会说我知道股票的走势是不确定的呀,但我说你是真的不知道的!开车的时候前面遇到塞车你会条件反射的自然刹车,但遇到股票快速下跌的时候你“刹车”了吗?你是不是在祈祷,你是不是手脚被绑住了而无动于衷,所以说你不明白股票的走势是一种混沌的现象。

        就像开车一样,虽然不可预测,但这不会影响我们愉快的享受开车的;炒股也一样的,也可以是享受混沌的。

        在儒释道易中,你经常能看到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等有意境的文字,在心灵鸡汤中你也经常在分享包容、从容、豁达等字眼,其实这些就是用来匹配混沌现象的世界观。

        应对混沌股市需要的是混沌的思维!就本质而言这也是佛学的要义。

        《楞严经》说:知是不知,不知是知。这里不知是真不知道,而不是装不知道。就像股票的走势一样,下一分钟我们真的不能必然确定其走势的方向,这就是不知。在光哥的大波理念中说,在底线思维的前提下,不思涨、不惧跌,淡然从容、大智若愚,这里体现的就是佛学的精神,体现的就是混沌思维的思想,也就是佛学的世界观。

         炒股需要解决的就三个问题:买入、卖出、持股。但要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没有成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行的。

      光哥的大波理念实现大波收益的四种手段:技术、策略、心态、纪律。其中技术和策略都是用来解决买入和卖出的问题;纪律的本质其实是要我们主观服从客观,保护我们资产安全的,其本质依然是佛学的精神,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心态管理,光哥在微信中是这么说的:“炒股心态管理是很重要的!在底线思维的前提下,不思涨、不惧跌,大智若愚、难得糊涂,享受股市的混沌之美,这就是光哥大波理念对心态的深层次管理。”从上述表述中,不难看出,心态管理的核心依然是要解决好世界观的问题,否则你的不以涨喜、不以跌悲只能是口号,于实盘没有任何意义的。

       加入光哥战队实盘学习的,电话助理0755-82803501,更多内容扫一扫光哥的二维码。

炒股五线谱(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