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炒股五线谱(9)

(2016-08-20 15:49:43)
标签:

财经股市

炒股五线谱、混沌之美

       今天再度和大家探讨下,如何判断5日线一笔的起点和落点。

       今天和网友互动的时候,学到一句话。“当明了医道,药就不是药了;治病的是你本人,不是药。”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悟性,这句话你是理解不了的,为此我做了我的注解。人病了是要吃药的,但要吃对药,在适当的时候吃,这样药性能通过你自己身体系统进而达到新的平衡;药只是治好病的媒介,根本是你自己身体的混沌平衡。反之如果吃错了药,即使对的药不正当的时间吃,或许依旧治不好病的。写缠论的禅师说“人成则法成”,这里的药也是一种法,不是么。其实炒股亏钱和身体生病是一个道理的,必须吃对药,正确的时间吃;如果医生给你开对了药,你不吃,上帝也没法的,不对么。

       无论是看病还是医股,具体的方法只是形的不同,其本质都是想通的,这就是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股票的走势是不可预测,但我们依然可以根据技术分析和事件的驱动把握未来的一种大概率的走势;虽然走势是混沌的,但人还是可以有大作为的;即使我们主观的分析和客观的现实出现了偏差,只有我们严格的执行纪律,我们一样可以在股市中过的很滋润的,不对么。

       下面就进入主题,结合当下大盘走势,探讨下日线图上的5日线一笔的落点问题。

       先附上大盘的日线图和30分钟图。

炒股五线谱(9)

炒股五线谱(9)

        前面的教程中反复说,股票的走势在任何级别都是一个N字。就一个英文字母N,我想幼儿园的孩子都会明白的;如果再不懂,想想每天爬的楼梯,我也只能这样了。

        在前面的教程中也反复说过,日线图上的5日线的一笔,30分钟图上的表现形式有三种:要么是一个N字,要么是一个趋势,当然还可以就只是一个细浪。具体是哪种形式,那不是你我都能预测到的,是市场这个混沌先生演化的结果,这也正是市场大美大爱的地方,就像光哥最近微信中转发的“鲜花美因为它美丽芬芳,自然美因为它滋养万物,人生美因为人生太不可思议。”

        炒股最重要的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比如缠论的源头是来自于研究混沌现象的分形几何学,现象是混沌的,用来分析的方法也必然不是逻辑思维的方法,而应该是像《易经》一样,不变的背后都是变。具体来说缠论中的三类买卖点都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所以你不难理解,缠论的三类买卖点其实和波浪一样,都是事后才确定的,过程中是无法必然确定的,这都源于股票走势的混沌。

        有了上面的大框架认识之后,再看当下的大盘。很显然上周一大盘放巨量突破了两个重要的压力位置,注意是两个,而且是放量的,其实这就足够了,足够开启一大波行情了。

        结合日线图和30分钟图看,日线图上的AB向上一笔的运行,30分钟图上目前形成了12+23+34+45的走势,这里当下看只是一个向上的N字,下周会不会在30分钟图上演化成趋势(也就是同方向两个不重叠的N字,波浪理论叫5浪结构)?

       说实在的,因为混沌的存在,这里是没有必然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和事件来加以前瞻呀,即使我们前瞻预测分析错了也没有关系的,止损认错就好了呀。

        首先看技术。

        一般来说同一个级别的走势,都是沿着同一条趋势线运行的。在当下的案例中,大盘30分钟图上的N字走势,其趋势线就是日线图上的5日均线。一般而言股价第一次回归日线图上的5日线的时候,开启的是30分钟图上的第3浪,随后第二次回归日线图上的5日线的时候,如果机缘巧合,随后就会开启30分钟图上的第5浪的。你看当下的大盘日线图,是不是正好是第二次回归日线图上的5日均线,呵呵,其它的都懂了吧。

        再看消息面。

        光哥刚刚在微信中转载的任泽平对近期经济数据的解读:汽车与电影消费强劲,六大发电企业耗煤量走高,煤炭、钢铁、水泥价格持续上涨。数据都不错呀,这些数据就是事件,就有机会和技术面形成共振,进而在下周形成大盘30分钟图上的第5浪,用缠论来讲就是形成30分钟图上向上的趋势性行情,用箱体理论讲就是再向上爬一个台阶。

        更正:该文中对大盘近期30分钟图的分解是有问题的,将不同级别的走势画在了同一个级别,正确的分解应该如下图。

炒股五线谱(9)

       
也就是说当下大盘很可能开启30分钟图上的第3浪上涨,而不是第5浪,这样短期就比较乐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