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西心理咨询|一个人总是产生“不被爱”焦虑,原因只有一个(上)

(2022-12-27 14:01:09)
标签:

江西焦虑症治疗

江西心理咨询

江西抑郁症治疗

南昌青少年心理

南昌心理咨询



误解:爱会让人感到痛苦与焦虑 真相:大多数负面体验都与爱本身无关

爱,指的是一种强烈的吸引和情感依恋,包括一系列强烈而正向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从最崇高的美德或良好习惯、到最深的人际关系以及最简单的快乐。 爱可以是积极的,代表友善、同情和钟爱,以及对对方无私的忠诚和仁慈的关怀。
爱也可以是负面的,是罪恶、弱点,尤其是出于虚荣、自私和利己主义的爱,被认为是道德污点。而对他人过度的爱,比如狂热、强迫和相互依存,则被看作是心理病态。 但是,爱的大多数负面含义都与某些过度缺乏有关,而不是与爱本身有关。
很多人认为爱会让人焦虑,而实际恰恰相反,产生焦虑的往往不是爱,而是害怕不能被他人爱,他人可能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能是广泛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任何人爱)。 我们可以将“不被爱”焦虑的根源追溯到新生儿,新生儿的心理和生理的生存是建立在被母亲爱之上,后来建立在被父亲爱的基础上。
这份爱是他生存的保障,也是长大后认知自我价值的保障。
过早剥夺这份需求会在孩子成年之后依然困扰他,他将不断试图弥补这种缺乏。 虽然爱是一种激情,相当肆无忌惮、无意识并且非理性,但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存在的动机。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实现了让人类团结起来抵御威胁的功能,并有利于物种的延续,因此,爱被认为是必需品。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为爱而活”的人。


安娜为了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抛夫弃子,冲出家庭,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

 

 
误解:自我牺牲的爱是伟大的真相:自我牺牲和弱化都是爱的乞丐
 被爱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无条件】维度:
我们被爱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或我们拥有什么,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我们这个人。 对这一点,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帕斯卡 (Blaise Pascal) 并不这么看,他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种纯粹的幻觉,我们总是出于某种原因、某些特定属性或效用而爱某人。
我们想成为那个人渴望的对象,我们想要被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想剥夺另一个人的自由,我们想对他行使权力。
如果不能被爱,我们的存在就是匮乏的、残缺的、没有价值的。 讽刺的是,在这种预设下,当我们成功成为了被爱的目标时,我们就获得了力量。
因为被别人渴望意味着我们拥有了支配力,我们可以剥夺对方需要的或者渴望得到的东西,因此有人会强行献出自己、牺牲自己,就是为了获得或保持他们的“被爱的地位”。
这种自我弱化的人可以被称作是“爱的乞丐”,一直想要乞讨被人爱。 他们甚至可以接受难以忍受和荒谬的处境,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被爱的幻觉,哪怕所有理性证据都指向相反的情况,比如“家暴综合征”(宁愿忍受伴侣的暴力也不愿离开)。

 

《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是一个与“琼瑶女主”截然相反的坚强的女人,绝不示弱,经典台词:我要是一哭,他一定只对我笑笑,或只光拿眼睛看着我。


我决然不能吵闹,我决然不能哀求。我决然不能使他轻视我。即使他已经不爱我,我也至少应该使他尊重我。

 




误解:爱会让人失去自由真相:回避爱,是一种心理障碍 
害怕不被爱的另一种严重表现为回避任何关系,拒绝建立关系。
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被抛弃,害怕被欺骗、被背叛。
从根本上说,这个人认为他不能被爱,任何爱情故事都必然失败。 因此,任何可能的爱的感情都会在萌芽阶段被拔掉,因为爱可能威胁到他的存在;
来自另一个人的任何爱的表现都会被拒绝或忽视,这种态度当然会引起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愤怒和怨恨。 他们强迫性地避免依恋,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障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