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心
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心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465
  • 关注人气:7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让人焦虑的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做(上)

(2021-10-10 16:31:46)
标签:

江西心理咨询

江西抑郁症治疗

南昌青少年心理

江西焦虑症治疗

南昌心理咨询

学生时代,为高考狂掉头发;

好不容易进入大学,很快又开始为毕业后的去向担忧;

磕磕绊绊找到一份工作后,焦虑的桎梏只多不少;

……


适当的焦虑能带来动力,但很多时候,焦虑会过度折磨我们:


吃饭时想,睡觉时想,甚至连看电影时都在想.......极大地破坏了生活质量。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什么样的人容易经常焦虑,以及如何应对焦虑。



 

什么样的人,容易经常焦虑?


焦虑从哪里来?


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认为:


焦虑情绪源自对危险的感知。如果你一直告诉自己马上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你就会感到焦虑。


也就是说,2个原因会导致焦虑:


原因1:关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当下。


如,明明已经关灯准备睡觉了,仍然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停盘算着明天的工作到底能不能顺利完成;


又或者,在图书馆准备考研,可就是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一直担心,今年到底能不能上岸,要是考不上怎么办?


原因2:对未来没有绝对的控制权,却试图掌控未来。


小时候,我们常听大人们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如果一切都像这句俗语说的那样,那我们可能就没什么好焦虑了,反而是充满成就感地努力往前。


因为现实是,我们没有办法确保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带来想要的结果。


编辑部的一个同事就说:写文章最焦虑的地方在于,我不能确保我可以写出这篇文章;更不能确定一篇文章发出去后数据好不好,读者喜不喜欢。


正如《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所说:


你身处此时此刻,而你的思维却跑到了未来。这就创造了一种焦虑的鸿沟。


当下的事情是你可以去应付的,但是你无法应付未来存在于思维中的事情。


所以,容易经常焦虑的人,是那些无法活在当下的人。而且,过度焦虑还会形成恶性循环:


睡觉时想着工作,你就无法好好休息,影响第二天的状态;


在图书馆时担心能不能上岸,你就浪费了原本可以好好学习的时间,降低了考研的成功率;


……


毕竟,被焦虑分心的努力,怎么比得过无压力时的全力以赴?而这又会削弱你的自信心,加剧你下次面对挑战时的焦虑感。



 

为什么我们无法放下焦虑、活在当下?


被焦虑困扰过的读者肯定知道:焦虑时,不是我不想停下来,是根本停不下来啊。


有网友就提到:


明明工作也没有那么着急,可以第二天再处理,但下班回家路上依然忍不住一直一直一直想,感觉我的焦虑没救了......


在埃克哈特·托利看来:


实际上,这种强迫性的思维是一种上瘾症。上瘾症的特点是什么?非常简单:你没法选择停止,它甚至比你还强大。


明明焦虑那么难受,我们为什么还会上瘾呢?


《当下的力量》中说:


一旦你认同了你的某种消极心态,你就不想放手,同时你在无意识的层面还会抗拒积极的变化,因为你无意识地认同了自己是一个抑郁、愤怒或不开化的人。


所以,你就会忽视、拒绝或破坏你生活之中的积极方面的事情,因为它会对你的身份认同产生威胁。


也就是说,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容易焦虑、自我要求很高的人时,就很难放下这种身份认同。


你可以挑一件最近让你感到焦虑的事,如工作中的任务、人际关系;个人的职业发展;小孩的教育.....


想象一下如果放下忧虑,会是什么感受?


我们可能会充满失控感,毕竟承认自己除了努力外,对结果其实无能为力的这种不确定感往往令人难以忍受;


而且,焦虑时我们起码还在为事情担忧,比在当下什么都不做,思虑似乎更让自己心安;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少人可能已经习惯自我奴役,很难活在当下。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焦虑、轻轻松松的自己,很不习惯、甚至完全不认识。


所以,这种陌生感会阻止我们放下焦虑,因为它破坏了我们的自我认知。


除了对焦虑上瘾外,难以活在当下的第2个原因是:我们认为,只有实现目标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的哲人,把人生比作登山,并阐述了2种人生观:


潜在性人生:只有爬上山顶,才是成功的人生。


如,我必须赚够钱买上房/我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出深度/...,这样的生活才值得一过,否则就是loser。


现实性人生: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所以,就算登不上山顶也没关系。


但在现代社会里,许多人过着一种潜在性人生,如作家阿兰·德波顿所言:


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他也点明了原因:


西方社会并不鼓励人们去降低对自己的期望或坦然面对人之将老,欣然接受自己肥胖的事实从而提升个体的自尊,至于贫穷和卑微,则更不为社会见容。


然而,在哲人看来,如果你感觉能够预测到未来,那就说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


因为,“未来会怎样”不是“此时此刻”应该考虑的问题。


重点是专注跳好当下的舞蹈,那样你就一定会到达某个地方,但并不存在一个特定的目的地。


电影《比海更深》中,儿子真吾问人到中年却依然穷困潦倒的爸爸: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想做什么?你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吗?


爸爸愣了一下,回答说:没有。可是,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成为想成为的人,而是仍然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似乎是一句不得已的自我安慰,直到我听到真吾奶奶说的一句话:


确实如此,“山顶”不过是我们想象的产物,但我们却用它来判断人生的成功与否。


而且,难道没有抵达所谓的山顶,人生就白活了吗?


绝不是这样的,每一个用专注和热情灌溉的当下,都值得庆祝。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乐行心理/江西乐行心理。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