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多数痛苦,来自于家庭角色的错位(上)

(2021-09-19 14:10:22)
标签:

江西心理咨询

江西抑郁症治疗

南昌青少年心理

江西焦虑症治疗

南昌心理咨询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英国广播电台育儿讲座中曾说过:

“你或许有自己一套标准,也很珍惜自己做主的生活方式,所以我真为你感到遗憾,因为你一旦变成一个妈妈,从此就要适应孩子”。
这话不论从生物进化角度还是人文心理学角度理解都是正确的,这牵扯到“关系里的位置”,特别是家庭三角关系。


01 几乎所有问题都来自家庭的“三个角”位置紊乱了。
看似简单的三个支点:爸爸、妈妈、孩子,却能变化出无数形状,十分复杂。
根据精神分析,3-6岁是儿童的“俄狄浦斯期”,孩子开始有性别意识,并且对父母关系、两性之间的问题比较敏感。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更倾向于和异性父母亲密,对同性父母出现排斥心理。
但俄狄浦斯期不是简单的“恋母”或“恋父”,而是孩子从对母亲的依恋,到相对分离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这是孩子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孩子以后亲密关系的形成有巨大影响。
最为常见的就是一个角缺位(往往是父亲),另外两个角无限靠近(母亲和孩子),最终导致孩子承担了父亲部分角色,甚至承担了父母双重角色。
此时,孩子成了半个父母,父母或父母一方退行成了“巨婴”。
比如(特指以下方式已成为生活常态):

过度在意孩子学习成绩,成绩好坏是家庭晴雨表,也是妈妈快乐和痛苦的源泉。这会让孩子用成绩来喂养妈妈。


 过于在意孩子吃饭穿衣,特别是爷爷奶奶,不停地给孩子夹饭并要全部吃下,脸上堆着满足的笑,就像看着当年饿了的自己。这会让孩子用“假装好吃”“假装能吃”来喂养爷爷奶奶。


 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根本停不下来,见不得孩子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连轴转,天天喊累却忙得不亦乐乎,好像只有这样才不会“输在起点”,才不会被看不起。这会让孩子用“不得不刻苦努力”来喂养父母。


我有些来访者就是这样的小大人:
有的还不如灶台高,就变着花样给爸妈做饭,只为他们能在家多陪陪自己;有的肩负父亲“光宗耀祖”的家族使命,从小被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想尽办法逗妈妈开心,至今也不明白,妈妈为何一天到晚哭丧着脸;有的主动辍学,只为帮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弟弟,因为实在受不了父母为了钱唉声叹气、怨声载道;有的则不停“生病”“逃课”,因为只有这样,爸爸妈妈为了“照顾”自己才不会吵架、不会离婚。
这一切都在说明:孩子成了父母的照料者,父母成了孩子的索取者。

02
父母是如何退行成“巨婴”,继而让孩子来喂养的呢?
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会让孩子变成父母来弥补这个缺失。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拯救家庭关系。
缺失有两种:一是真的失去,父母去世、失踪等,一是父母人还在,但孩子已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
常见的是爸爸缺失,妈妈和孩子过于亲密。
可能爸爸长期出差,不管不问,不仅不管孩子,连老婆都不管,只顾忙自己的事业或者别的什么。
妈妈很多情绪不能指望伴侣,很可能靠孩子来缓解。 
我曾有位男性来访快50岁了至今未婚,依然和75岁的妈妈住在一起。
很久之前,妈妈非常焦虑,到处给儿子介绍对象,可每次最长不超过半年妈妈就会生病,或对儿子女朋友各种不满。
有一次,都快订婚了,妈妈突然摔倒在楼梯间,小腿骨折住了3个月医院,儿子不得不陪在妈妈身边,最终和女友也分手了。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越发碰不到合适的,最终也不想结婚了。
他的父母感情很差,从他记事开始父母就吵,经常大打出手,每次吵完妈妈就抱他去别的地方住,最多住一年,不让爸爸见他。
并各种暗示,只有妈妈才是世上最爱他的人。20多年前父母离婚,来访从此再也没见过父亲,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直到今天。
这是非常典型的妈妈把儿子当“半个老公”来养,尽管意识上知道不该这样。
儿子也心甘情愿“补位”(这会获得更多的爱),填补了父亲的位置,最终导致家庭三角彻底被打破,角色混乱。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乐行心理/江西乐行心理。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