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多数痛苦,来自于家庭角色的错位(下)

(2021-09-19 14:06:40)
标签:

江西心理咨询

江西抑郁症治疗

南昌青少年心理

江西焦虑症治疗

南昌心理咨询

03
除了缺失,父母还通过以下3种方式让孩子变成“小大人”:
▍威胁与恐吓
给孩子传递信息:“如果你表现不好,就会有糟糕的后果”。
比如:你不好好学习我就不理你;你不听话我和你爸就离婚;你不求上进我就会生病;你不考名牌大学我们家族希望就破灭。
威胁与恐吓会通过苛刻、挑剔甚至非打即骂来表达,也可能通过自己很可怜来表达。
这是通过激发孩子的“恐惧”来让他们照顾父母。
当一种糟糕体验背后有更可怕的体验,人会本能地选择前者。
▍自我牺牲
为孩子做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放弃自己某些利益,委曲求全。
比如:放弃工作、兴趣;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享受。并且会把这种“牺牲”传递给孩子知道。
这会激发孩子的“内疚感”,觉得亏欠父母,必须要报答他们、喂养他们。
过度褒奖
很多“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孩子有点小成就、小进步,就过度表扬、赞美、夸张的表演、不切实际戴高帽。不但给孩子过度物质奖励,也让他觉得这样才“更值得被爱”,才是完美的孩子。
父母和他在一起就像沾了光,变得很快乐、很开心。加上外界频频赞美,经常被拿来贬低别人的孩子。
时间久了,孩子也会被假象迷惑,进入一种“全能自恋”。
当孩子被架到这种高度是很危险的,他们容不得犯错、失误,更不能容忍失败,否则就强烈地自我攻击,甚至自甘堕落。
他们不得不成为别人的“标杆”,变成满足父母自恋需要的“妈妈”, 也会要求、挑剔父母,就像父母的父母一样。
以上不论哪种方式,都在试图把孩子变成“小大人”,都在告诉孩子:“快来满足我、喂养我呀”。

04 “小大人”长大之后往往出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会不遗余力地满足他人、照顾他人的情绪。
像《芳华》里的刘峰一样,只要能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牺牲自己无所谓。
他们会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生存都成问题,还去捐款、扶贫、公益,或收养小动物。因为“舍己为人”就是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个极端是让自己再次“变回孩子”,重新享受母爱。
这个极端充分说明了为什么父母会把孩子变成“父母”的根源:因为在父母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做孩子”。
他们本该享受的自主、自由、童真、无拘无束被客观因素、被父母中断了。他们看父母脸色、给父母赚钱,等长大就会无意识寻找让自己满足的人。
若没有,恰好伴侣又指望不上,就很可能从孩子那里补回在父母那里失去的童年。


 


05
所以,家庭稳定的前提是各个成员必须归位:
妈妈就是妈妈爸爸就是爸爸孩子就是孩子爷爷奶奶就是核心家庭之外的。
打个比方:父母就像充电宝,孩子就像手机。
若父母总想给孩子充电,一看到80、90格电就慌了,赶紧充上,甚至明明是满格的,还要不停充,这会缩短手机寿命,也会耗竭充电宝,手机也很不方便,到哪都要拖着个笨重的家伙。
而手机还有10格或5格电的时候却找不到充电宝,只能绝望地等待关机。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总搞不明白,你的存在是为了给手机充电,而不是让手机给你充电。
同时,充电宝没电时,就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电源,而不是设法把手机变成电源。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认清一个事实明白一个道理坚守两个原则
这个事实是:亲子之爱是单向的。
就像水往低处流是一样的,不可以倒流,为人父母只能付出,不可以有主观上的要求。孩子是否孝顺正如你自己一样,过了某个阶段自然会有,不必过早让他们报答,变成双向需求。
经典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就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单向的、无条件的爱:
不管爸爸遭遇多大磨难,和妈妈分手、负债累累、没工作、甚至每天排队领救济粮、夜晚住在厕所……
这些事都是和6岁儿子一起经历的,但这个爸爸从未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悲伤、绝望、无助,也从未让儿子体验到自己的艰辛。
相反,父亲通过游戏互动、通过乐观积极的态度、通过与有钱人相处时的自尊自爱,让孩子不断感受希望、体验幸福。
需要明白的道理是:尽最大可能知道自己的“原始需求”。
就是要知道自己内心最匮乏的是什么,知道的越多就越不被它控制,也就越不会投给孩子。
道理很简单,却极少有人坚持探索,是因为恐惧,害怕知道匮乏背后的创伤,那会给自己带来羞愧和耻辱。倒不如直接“行动化”投给别人,特别是力量薄弱的孩子,更可怕的是你未必觉察。
需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第一,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需要,你不必去满足。没必要越界,凡是越界都是你的需要,这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恰到好处的挫折”和“足够好的妈妈”。
第二,你的情绪要先被满足,而不是用超出能力的牺牲满足孩子。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的需要除了清晰还要去满足,至于如何满足是你的事,但不该让孩子背负,否则就是以“爱孩子”为理由来“爱自己”。
写在最后
可以反思一下,你的早年是否被父母过度使用,导致如今你除了特别会照顾他人的感受外,有时莫名地委屈和孤独;
再反思一下,现在的你是否在用类似方式依赖孩子,或者过度照料、甚至纵容孩子。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乐行心理/江西乐行心理。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