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师生空难,德国学校的作法让我们沉默(下)

标签:
江西心理江西心理医生江西心理咨询江西抑郁症治疗南昌心理 |
(学校里的石墩上摆满了蜡烛)
三是该镇还有另外一队学生本来也要搭乘这架飞机,仅仅因为其他原因未乘而幸免于难。对此,来自汉堡的15岁中学生克拉拉说,发生事故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遇难的也有可能是我们。”
这位15岁的学生所代表的这些侥幸者发出的感慨,超脱于个人生死之外,所思考的视野不狭窄,既感同身受,又让人刻骨铭心。
(学生们互相安慰)
从关于德国学校面对师生遇难的零星报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第一,发生天灾人祸之后,学校一定不要掩盖事实和蒙骗学生,要让他们通过身边的生命突然离去这样惨痛的事实感悟人生,并进行生动有效的生命教育。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要急于恢复正常秩序,进行教学、读书和上课。我们常常在天灾人祸之后迅速恢复上课,确保正常教学,甚至以此为成绩进行炫耀,其实可能会适得其反。
学生从巨大的悲伤到恢复正常并不容易,我们应该提供一个相对平缓的过渡时期,同时要让他们有适度、适当的情感宣泄,这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有利于身体健康。我经常说,一个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特定情境自由地大笑,同时也要让有一定的悲伤和哀惋的表达,这才能塑造出健全的人格,这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第三,我们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国际飞机失事、轮船倾覆等灾难发生后,首先要看是否有中国人。这个习惯可以理解,但是,过度强调本国人也未免显得心胸和思考过于狭窄。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引导学生面对每一次灾难都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回复“同理心”查看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与案例),才能提高他们对人生更高层次和境界的认知。
这样的对比无关高低。尽管国情不同,人种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爱人、爱己、爱生命的情感应该是共通的,这些情感的凝练、提升,辐射和浸润都有助于使人更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学校处理灾难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