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太原的四季
(2024-05-29 15:24:23)
标签:
四季太原追寻 |
追寻太原的四季
在太原生活几十年了,每年或因兴致所至,或因户外活动,或因携亲陪客,总经常要到一些有标志性、有代表性的景点放松。有时是漫无目的,有时是就近使然,有时更多则是为了追寻太原四季转换中的不同风景,与季节轮回中的精彩会晤。
太原属于祖国的北方,农历季节划分的春天来的较迟,在立春的时节,也就是打春时,远没有春的踪影。一直到春分的时候,也才能从我家的楼上望见汾河公园的柳树枝,开始从褐色变黄。褐色是那种灰黄状,变黄的是那淡淡的黄。而柳枝也开始随风摆动。这种摆动是柳枝变软和以后,那种轻盈柔美的姿态。汾河公园离我们家很近,直线距离不到100米。它南北约40公里,横穿太原市的所有城区,规模是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带状公园。河两边的公园有市民足够的活动空间。我每天基本上都要到汾河公园转一转,特别是春讯到来之际。由于纬度和地理的原因,太原昼夜的温差比较大。往往白天的温度到了春天,晚上则还是冬天的气温,所以,太原春天的脚步行走蹒跚。我在汾河公园转上好几天,也才能看到柳枝上鹅黄般柳芽,才能看到迎春花的骨朵,渐次才能看到山桃、杏树、紫荆、海棠、榆叶梅、木绣球等花木的嫩芽和花蕾。有时等不及花卉的盛开,我便向北延伸,一直迈步到新建的雁丘园。那里有恢宏大气、典雅精美的金元风貌的好问堂、双飞厅、只影轩、千山亭和长廊等建筑,虽然充满历史文化的古韵,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浓郁情怀,但一路上看到的,也还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春的脚步。气候应该是越往南越高,于是,我又向汾河公园的南面追寻。南边汾河公园建设工程的延展,离我家的距离较远,我便分段次选择交通工具前往。到晋阳桥,我被那古典和现代结合、中国和西方相融合的建筑风格所感动。但该地段的园林生态状态和其它地段依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佳木珍卉都在强烈的表现着自己生命的欲望。我也曾到过前多年刚建成的“汾河晚渡”景点,这也是古“晋阳八景”之一,船舫造型的仿古建筑,开阔的水域天际,真有“山街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的意境。但在景区观瞻,春的脚步仍然是不紧不慢地和游人做着游戏。一直到清明和谷雨期间,春的景象才忽如一夜春风扑面而来,羞涩的百花都开了,稚嫩的树叶都长出来了,热情的候鸟也都飞回来了,春讯这才恰如一泓汾水,满满当当来到太原。太原的春天虽然来的缓慢,但给人们多了几分期盼,也给市民增添了更长久的春风拂面的感受。
太原的春天来的慢慢悠悠,但真正让人感到春天温馨的日子确很短暂。到了立夏的节气,太原人没穿几天的夹衣裳,就该换成夏装了。太原的夏天既不能按天文学来划分,也不能以气候学来均衡。实际上从五月份到九月份,太原的年轻人穿着就都是夏装。在夏天寻访太原的物候物象,我最喜欢去的是永祚寺,现在叫双塔公园。双塔寺的“凌霄双塔”,也是古“晋阳八景”之一,为明代建筑。寺内的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皆系无梁殿形制,以青砖雕仿木结构建造。三圣祠当心间藻井顶部被认为是全国少有的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永祚寺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碑碣栉比,花卉斗艳,松柏凝翠,瑞丽庄严。我之所以愿去双塔寺追寻季节的变化,是因为寺内满院溢香的牡丹和布满长廊的历代名家碑刻。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中原、在华北平原一般开在明媚的春天,而黄土高原太原盆地的牡丹,则往往开在每年的初夏时节。这个时节不冷不热,既使中午有些炎热,在凉帽和夏装的妆束下,也正好宜行宜游。看那牡丹,就品种而言就有30多种,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就颜色而言,粉、红、黄、白,紫绿墨兰,雍容华贵,色彩齐全。看那碑廊里的《宝贤堂集古法帖》笔走龙蛇,铁画银钩,有真、草、隶、篆各体,有历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傅山,以及祁隽藻、赵铁山等代表作。癸未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和几位同事,工作之余,就近到永祚寺寻幽。此时,夕阳西下,寺已闭园,牡丹将谢未谢。我们看过前院的牡丹后,又到后院寻访明代栽植的牡丹紫霞仙。进门之时,看到古文字学家张晗的一副楹联。因为先生是用篆体书丹,诸位似曾相识,但又不能一下子通读,只能你凑一个字我凑一个字,靠大家共同的学识释读。这恰恰又加深了诸位对这副联语的理解。于是,就有诗朋说,“渐入佳境”,接着又有一位文友说,“就缺酒喝”。这副楹联的内容是:“风藻无穷,帖爱宝贤花爱紫;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此联,从自然人文角度,高度概括了永祚寺的特色内容。从人生世相方面,深刻说明了要抓紧时机勇于进取。对于容易激动的书生,在观看和理解了这副联语之后,确实该喝酒凑兴了。因为是熟人熟地,我们和看寺人协商,借当时的东院,自我酬凑,在碑廊之前,牡丹花下,喝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酒,沉醉数日,方从传统文化的濡染中醒悟。永祚寺的夏天,从牡丹盛开,一直到重阳节之前的菊展,都是游人迷恋热衷的打卡地。永祚寺地处市区东南郝庄村的南山岗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太原城,正因为如此,解放太原时,这里曾是攻守双方一个激烈争夺的据点。在国泰民安、物阜年丰的时代,夏日的永祚寺,即可寻幽避暑,亦可登高赏月,委实是一处百去不厌的地方。
过了夏日是秋天。如同太原的春季,标志性秋天气温的时间也很短暂。也就是说,太原人秋天的服装也穿不了多长的时间。过了国庆节或者中秋节,天气就慢慢的变凉,正是太原不冷不热的好时节。这个时节太原人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崛围山。崛围山地处太原市西北方向,山上南有青峰,北有飞云峰。两峰高峻挺拔,中间夹一东西走向的深沟,隔沟对峙,势如入山门户。从山顶向下俯视,四周群山如涛似浪,宛转盘旋,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像倒立的喇叭,又如硕大的圆盘,“崛围”之名由此而来。山无寺庙,则无灵魂。因此,在唐贞元二年就在崛围山上建起古刹多福寺,明洪武年间重建,一直是“高僧修真慕道之栖幽”,“晋藩诸王之善场”,历代名人逸士的游踪之地。寺为三进院,头进院是大雄宝殿,二进院是藏经楼,三进院为千佛殿。多福寺之所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它的建筑历史悠久,恢宏大气,格局完整外,大雄宝殿的壁画实为明代难得的珍品。壁画为84幅连环画,反映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画法娴熟,线条流畅,着色讲究,形象逼真,主体感很强,为中外美术家仰慕,也是美术专业师生临摹写生的道场。天下名山多有寺,其实,名山寺里也多名士。崛围山多福寺二进院藏经楼旁,有一砖券窑洞,就是明末清初太原名士傅山的读书处。傅山故居就在崛围山下不远处的西村。他在年轻时期曾有一段时间就居住在这里,不仅著书立说,而且行医布道,至今墙壁上还留有先生的书法真迹。这都为崛围山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也使多福寺的成色更加鲜亮。其实,崛围山最具亮点、最有特色、最聚人气的还是“崛围红叶”,也曾是古“晋阳八景”之一。我在很早以前,每年红叶绚烂时,就协同家人或朋友到崛围赏秋,那时“珍珠坡”还是自然状态,听说原是僧人担水和信士礼佛的岩石古道。到了呼延村西,就顺着珍珠坡开始攀跋,人踩出来的路,不但弯弯曲曲,而且龇牙咧嘴,行走要格外小心。好在那时都很年轻,尽管很费劲,但山势坡形的原始野性十足,秋游观赏效果极佳。放眼望去,崛围山像是换了一身轻纱般的红装,如云如霞。漫山遍野的黄栌,一棵棵都像披挂着一身火苗似的红叶,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发出一片飒飒的响声,极像是燃烧得毕毕剥剥的的火树,连它的脚下的白茅草也被辉映得泛着一抹轻烟似的红晕。往上看,像是有张轻舒慢卷的红色地毯,从身边一直铺到山顶。把蓝天白云衬托得愈加娇美;往下看,又像是千顷起伏翻卷的红色波浪,从山下一直向身边滚滚而来,仿佛要把人融化到这红色的海洋里。“崛围红叶”一直是太原风景名胜、野外观赏的一张名片,但是,老天爷给太原秋日时长届定的大限很短,赏看红叶要抓紧时机,不然秋风扫落叶之后,就要进入太原的冬天了。
太原的冬季似乎很长,从气象物候和着装穿戴来计算,足足超过了四个月。以24节气来对照,立冬即将进入初冬,历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至到来年的立春、雨水、惊蛰和春分,太原的草木和花卉都依然萧瑟,这也正对应了太原的冬天供暖期,亦是从当年的11月1日至来年的3月31日。整整5个月。虽然太原的冬天让人感到有些漫长,但太原的冬天其实也有冬天悠长的韵味。太原是个水城,那盘龙卧虎般的汾河二库、那流经太原城40多公里的汾水、那宽阔浩渺的晋阳湖、那各大公园的湖泊水系、那周围山坡的一个个造雪场,一到冬天都成为冰天雪地的滑冰滑雪场。那城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公益事业单位场所和三面环山的山麓上的一个个万亩生态园,大多种植的都是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樟子松和雪松,还有那侧柏、桧柏、圆柏、龙柏和地柏,以及杉科等常绿树,在冬天里都变成了林海雪原,也让人深深地感觉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高洁、坚韧和不屈。还有城市中的大广场、小游园,马路交叉口的三角地带,当“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时,这些地方都成了孩子们玩雪的乐园。其实,在太原的冬天,特别是下雪之时,我最爱去的地方则是晋祠。晋祠际山枕水,涌翠流碧;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殿堂林立,庭院深深;情景交融,人文荟萃,是宗教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则是中国古典园林历久弥新的珍品。它的清丽俊逸,皓首苍颜,古色古香,物我相融,恰似一幅精美绝伦的恢宏画卷;它的天人合一、丰富馆藏、精美展品、完整序列,都是中华文化传统精髓的历史典藏。长期以来,这些都被古今名士、中外游客赞不绝口,也被专家学者作为古典园林营造的孤例加以深入考察和研究。但是晋祠的冬天,特别是下了大雪后的晋祠,确是很少有人领略。雪后的晋祠,完全另是一种风味。勾心斗角的殿堂楼阁,恰似哈尔滨冬天打造出的一座冰雕建筑园。蟠根虬枝的一棵棵参天古树,好像是用冰雪堆塑出各种造型动物世界。曲径通幽、过桥越蹊的路面,像是一条条银色玉带通往秘境。一块块草坪、花圃都变成园中的艺术留白。湖泊水面被银装素裹后,宛如王母娘娘生日召开蟠桃盛会的天山天池。每年的此时此刻,我邀朋友,或朋友邀我,都要到晋祠赏雪。来到晋祠,犹如到了童话世界,亦好像是到了天宫。那红色的围墙和黄色的建筑立面,把晶莹剔透的洁白平面,划成了不同形状的模块,静谧、洁净、神秘、优雅,感动之余,使人心灵得到了涤荡,思想得到了升华,境界愈发宁静致远。每当此时,都会想起白居易《问刘十九》的诗“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此时此地,后一句应改为:晋祠天已雪,“能饮一杯无”。于是畅游之后,我们就近到街边的小店或吃火锅,或涮羊肉,杯盏交替,来品咂雪后晋祠游园的余味,来消化冬游古典园林的感受。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的太原,按春夏秋冬的实际气温来划分,它的时间长短并不均衡,但太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可业可游。如果心由境生,要追寻太原的四季,那么用一首诗来摹比,即能品出个中滋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论是太原的常住市民,还是慕名而来就业旅游的外地客人,都可以在太原且乐且游,且业且居,一年四季都可以寻访锦绣太原的美景。
(《太原的四季》刊发于2024.05.29 太原日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