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寻常最奇崛——读《锦绣太原文史丛谈》感悟
(2023-07-26 16:40:23)
标签:
《锦绣太原文史丛谈》感悟 |
看似寻常最奇崛
——读《锦绣太原文史丛谈》感悟
太原日报
/吴国荣
太原是一本厚重的书。翻开其五千年的文明史、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并州、晋阳、太原,这些和脚下土地水乳交融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里依然熠熠生辉;战国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中原锁钥、九边重镇、锦绣之城、晋商之都,都镌刻在历史的年轮和文化的根系里。2003年是太原建城2500年,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充分挖掘和整理太原历史文化资料的基础上,于当年就隆重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十年之后的2013年,是太原建城2510年的约数,种学绩文,深思熟虑,市有关部门又组织编撰了一系列有关太原历史文化的书籍。今年是太原建城2520年的约数,一些社会贤达,以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又编撰出版了一些有关太原历史文化的书籍。前一段时间,我曾为《傅山与锦绣太原》一书写过书评。最近《锦绣太原文史丛谈》(山西教育出版社)一书的撰稿者,又把还散发着油墨香的这本书送给我。欣喜翻阅,依然感动。因为不管是章节谋篇、内容辑选,还是史实核证、字里行间,都表露出撰稿者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良苦用心,似乎不管哪里出一点问题,都愧对他的出生籍贯和半世履历。这本书共分六编,分别是:晋阳自古最奇崛、锦绣江山汾晋川、晋阳国宝载盛名、诗词曲赋咏太原、民间故事敦古风和并州杂记。这六编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锦绣太原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记述了太原这座城的品质和魅力。
我总认为,太原之境,并不是什么大风水、大格局的地域。尽管人们把太原的历史地位说得如此重要,但周秦两汉、魏晋隋唐和宋元明清等煌煌国朝,都没有在此建过都城,只凭历史上几个府县地域大小的朝代在此安营扎寨,就溢美自鸣,总难让人怦然心动。在翻阅《锦绣太原文史丛谈》之后,我才体悟到,太原之所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于它悠久的文脉、人脉和城脉,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关键时期特殊的功能表现,在于它“看似寻常最奇崛”的特质。
历史上的太原,曾经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交汇融合的地方,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发达的互通驿站。独特的地理环境,必然承担独特的历史功能,独特的历史功能必然孕育独特的人文禀赋。为了表达这种独特,编撰者用“丛谈”的方式来呈现太原的文史。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纵横捭阖、从容自如,更能集中概括太原的脉络,更能突出体现太原的特性,更能自由表达太原的奇崛。《锦绣太原文史丛谈》第一编,突出讲述了太原每一个历史节点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主要脉象。第二编,主要记载汾晋沃土上的发明创造、名优特产和义利经略。第三编,主要介绍从旧、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唐宋以来太原的文物古迹、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晋阳国宝。第四编,选辑了从先秦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感受歌咏太原的代表诗篇。第五编是具有唐风晋韵的民间故事,古风盎然,神奇独特,大部分和醋有关。第六编是杂记,但记而不杂,反映的仍然是具有并州山水风俗的名优特异。
《锦绣太原文史丛谈》,不仅汇编撰写了历代史书上记载太原的奇崛特异,而且撰写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是对太原历史文脉的丰富和析理。比如:“慈禧西行驻跸太原府”“山西巡抚于谦倾情太原县”“店头古堡锁西峪”等等,这些都是以前史书上鲜于记载的。即使是以前史书上反映过的内容,作者也都重新考证推敲,并吸纳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考古发掘和科技探测所取得的新成果。即使是辑编的“诗词曲赋咏太原”,也是经过认真搜集、整理、编排,使历朝历代歌咏太原的诗歌更集中、更系统、更全面。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几首诗歌的搜集更是难能可贵。而“民间故事”和“并州杂记”则纯属于创作式的编撰,将这些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载之于册,实则幸事。通览全书,虽然编目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集中阐述这座2500多年城市的创造性、文化性、包容性和独特性。让读者走进锦绣太原的历史环境和人文世界,感受晋阳自古多奇崛的韵味和魅力。
《锦绣太原文史丛谈》内容瀚阔,篇目精要,行文清新,表达简练,是反映太原文史的“百科全书”。全书大多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而资料性更是弥足珍贵。这充分反映了撰稿者的文化底功:30岁之前的文学爱好;40岁之前对于太原史志工作的参与;60岁之前的一大部分时间,对于太原宣传文化工作的组织协调;退休之后近十年,对于太原文史资料的收集和编撰。凭一己之力,十年磨一剑,难能可贵。他就是张春根先生。
展卷舒目,情怀油然。仿佛历史风烟刚刚掠过,英雄贤哲跃然纸上,风流绝响萦绕耳边,在读者的心目中勾画出一道道富有魅力的人文风景,为这座城市实现美好梦想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基础。
读后有感又有悟,聊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