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头脑去
(2023-11-01 17:55:32)
标签:
喝头脑太原美食 |
喝头脑去
/吴国荣
头脑,外地人也许不爱喝,可太原人却十分喜爱。
很多年前,接待一位客人,在他回东北前,我们带他到晋阳饭店喝头脑、吃烧卖,用太原的特色美食招待他。到了饭店,食客很多,我们找位坐下,招呼服务员抓紧上餐。上齐后,客人面对一大碗头脑、一碟腌韭菜,疑惑地问:“这咋吃?”一位对太原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同事便开始介绍头脑的产生、营养价值和吃法。看着客人似懂非懂地瞪着大眼睛,我们张罗让他赶紧尝尝。看到我们陪送的几位吃完之后,客人说:“咱们走吧。”但见他的一碗头脑基本没动,只吃了一个烧卖。“武宿机场比较近,不着急,要不你再吃点!”客人无奈地又用勺子舀了几勺,说:“时间不早了。”起身和我们下楼,一起坐车赶往机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何况客人第一次喝头脑,不能强人所难。
还有一次,也是好多年前,我招待外地来的兄弟。他是一位美食家,爱吃也爱做,曾听我说起过太原的头脑并想尝尝。于是,早饭我安排到头脑店。一行三四人,每人点了一碗头脑和一些烧卖。他拿起小勺子舀了两勺,尝了尝,放下勺子说:“这好吃个啥?哪有美食的味道。”我说:“你要配着腌韭菜吃。”他说:“现在到饭店,谁还吃这腌韭菜?”看来,他对头脑,已经失去了好感。好在店里也有羊汤,于是,我又另外给他点了一碗羊汤。
现在太原每个区都有几家头脑店,但喝头脑的市民还不是很多。细想,这里既有价格问题,一碗头脑能抵四五碗老豆腐和十几根油条的价格。还有用餐时间问题。但凡喝头脑,没有个把小时,可喝不出兴致,也吃不出韵味。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中,那些干事创业的年轻人和勤奋苦读的学生,工作日让他们花个把小时喝碗头脑,似乎不大可能。
但,喝头脑就是品文化,从时光深处一路走来的头脑,就是唐风晋韵,就是“太原八景”,就是“山光凝翠,川容如画”的古并州,就是钟楼街、柳巷、海子边、北肖墙的一种传统美食。它产生于这座城市,分布于这座城市,也被这座城市的市民所接受和喜爱。如同岭南的早茶,也是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兴起的,每天清早,好多人家全家老小都到早茶店,一边聊天一边喝茶,享受天伦之乐;也有亲朋好友,久别重逢,借一方宝地互诉思念;还有在这里消闲看报、放松发呆的,在早餐间享受美好时光。太原的头脑店,既有这种功能,也具备这样的环境,更有适应于这种消费的食客。
确实,到头脑店吃早餐的,大都是“老”太原人。他们了解太原的文化,熟悉太原的习俗,适应太原的饮食习惯,喜欢这种文化味十足的小吃。清早,到头脑店品尝美食、回味生活,实在是一件岁月静好的乐事。天微微亮,喝头脑的顾客,以各种交通方式赶往自己心仪的头脑店,买票,交票,排队,再在店堂打上黄酒,夹几碟小菜,和朋友边吃边聊。他们不说头脑的来历,也不说傅山为母亲创制的这“八珍汤”(头脑)的益处,因为这些都已耳熟能详。他们也不谈太原这些年的变化,山清水秀、高楼林立、道路通畅……因为这些他们有目共睹,感同身受。他们交流的是各自见闻,评论的是社会各类现象,偶尔也面红耳赤地争论,过后再上一壶黄酒,再端一碟腌韭菜,便开始喝头脑了。饭店大厅人声鼎沸,美食热气腾腾,一口黄酒,一口小菜,几句闲话,喝得有滋有味,吃得满头大汗。说的是家长里短,品的是人生百味。酒足饭饱,神清气爽。走,回家,开始新的一天。
在太原,喝头脑就是品味传统文化。傅山为母亲研制的“八珍汤”(头脑)里有:三块精羊肉、三块长山药、三片莲藕,放在经过特别熬制的面糊里,再辅以黄芪、良姜等多种中药材为佐料,它能调元益气,滋补虚损,活血健胃,抚寒止喘,强身壮体。再加上腌韭菜和黄酒,头脑的功效和营养变得更全面、更丰富。你看,当一碗热腾腾的头脑端到你面前,那微黄发亮的汤上,放着几粒红彤彤的枸杞,还有雪白的莲藕或长山药浮在汤上,宛若一幅清新淡雅的工艺画图。如果胃口尚好,再要上一两或二两状如盛开的白菊似的烧卖,周边摆上胡萝卜丝、茴子白丝、胡芹黄豆、洋葱丝、焯熟的豆芽,再加上腌韭菜和清醇的黄酒,赤橙黄绿白,色彩艳丽,淡香沁鼻。只观其状,也会流口水。喝头脑,第一次可能你不习惯,第二次,你就会有些感觉,第三次,你将能体会到特色小吃的美味之处了。喝头脑好似吃臭豆腐、吃榴莲,只有吃习惯了,才能感受到它本身的妙处。
走,咱们一起喝头脑去!
(刊发于2023.11.1《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