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生成
(2023-06-29 08:31:27)
标签:
生成气道傅山锦绣太原城 |
气生道成
——《傅山与锦绣太原城》的人文内涵
/吴国荣
《傅山与锦绣太原城》(三晋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主编将本书赠予我,翻阅品读,深感视角新颖、谋篇独特、叙述简约、行文生动,借古鉴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北宋以来,许多士大夫出身的名臣能吏都曾职守太原,不仅给太原留下了诸多诗词美文,而且在太原修建了纵横交合、繁锦华丽的市井名迹。逮至元明,更是扩充完善、增姿添彩,呈现出“山光凝翠,川容入画,名都自古并州”的景象。风水优美的地域必然孕育着杰出人物,而杰出人物又必然影响着一方水土。傅山先生作为17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爱国爱民的社会活动家,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学艺术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既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名人,更是一位钟爱故土、深爱父老乡亲、受百姓十分爱戴和敬仰的先贤。曾几何时,太原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气息,与河北的正定一道被世人赋予“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之美誉。而太原,正是由于有着源远流长的文脉,才有了久久不息的魂魄。由于有了一代又一代像傅山这样的先贤,才使太原形神兼备、山河锦绣。《傅山与锦绣太原城》一书,正是这样按照一座城和一个人来展开叙述的。
跨汾连碟脉不断,太原城绵延至今已经2500多年了。在傅山生活的年代,他所耳闻目睹并深切感悟的太原城也就不仅仅是“一座”(即太原府城),而是在汾河两岸彼毁此建的“三座城”,即公元前497年崛起,经晋、魏、隋、唐至北汉展筑的古晋阳城,宋建明扩的太原府城以及明洪武八年(1375)修建的太原县城。这三座城,特别是古晋阳城和太原府城,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城池迭变,王朝更替,傅山生逢其时,对养育自己的这方水土一往情深,其悲欣交集的一生,见证了明末清初太原城的饱经风霜。特别是在社会动荡之际,傅山对于太原城的命运更为关注,对中原文脉的守护更加自觉,对百姓的疾苦更加关切,为“锦绣太原城”撑起了惊世骇俗的精神支柱。
太原城的显著特点,就是“一泓汾水”穿城而过。这条穿城而过的汾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宁武管涔山,流经晋中、临汾盆地,于万荣后土祠旁汇入黄河。而流经太原城的水域地段,是汾河的心脉与魂魄。它不仅善利万物,而且益于稼穑,土肥水美,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市井乡民。智者乐水,生活在汾河之畔的傅山,自然会对这泓清水情有独钟。故而在其一生中,不仅几度探访汾水之源,由北往南遍寻流域情趣,而且时常悟对台骀庙堂、汾神功德。沮洳河边傍吾家,峡水之畔仍读对。汾水给傅山带来了灵动的哲思,傅山亦为汾水注入了一脉斯文。
三面环山似簸箕的形胜之地,是太原的另一个特点,自古就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称谓。太原三面的山势虽然都不很高,但植被丰茂,林木交会,很有灵气。在山环水绕之处每每有红墙碧瓦的古典建筑,或佛教之所,或道教高地,都流传着脍炙人口的千古传说。也许和傅山的家世名字有关,也许是他的性情使然,连他的老师袁继咸也说年轻的傅山一身“山林气”。无论如何,仁者乐山。傅山一生隐寓住遍了太原周边的寺庙道观,而且一住就是数月数年,有的是十数年,比如慈云寺旁的松庄。在这里青灯黄卷,他苦读苦吟;在这里高朋满座,他谈经论道;在这里秉笔一管,他或诗词或书画,描绘着锦绣太原;在这里他设馆行医,开坛授拳,和老百姓同喜同乐。
太原城的锦绣主要体现在襟山带水、形神兼备上。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太原2500多年的建城史,充分体现在晋阳大地的一石一木、一砖一瓦上。一座城市的兴起与繁华,历史文化名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正因为以傅山为代表的历代先贤名士的心力释放,才使得太原城能够底蕴深厚,神采飞扬,独具特色,锦绣如画。1986年,在太原市阳曲县发现“气生道成”的匾额,也正是傅山先生对太原城一路走来、一路发展的精神概括。
一座城与一个人,300多年来,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它的山川形胜和精神风貌,通过《傅山与锦绣太原城》的描述,愈加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许距离产生美,阅读之后,使我们对“锦绣太原城”更加感到自豪。城是人的衬托,人是城的灵魂;城为人的舞台,人为城的境界;城体现了人的情怀、节操和“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气度,人检阅了城市的历史、神韵和“山光凝翠,川容入画”的锦绣。本书对城的表述不拘陈规,重在布局、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上。对人的描写,删繁就简,直述在这座城里隐居游弋和立言、立功、立德。恰恰这种写法把城和人、把历史和现实、把地理和人文结合得恰如其分,简明扼要,使读者易读易懂,可记可鉴。
太原城的脉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洪流中的支流,犹如汾水长歌奔腾到今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再现“锦绣”之风貌,气生道成,还需后浪推前浪,踔厉奋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