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争30:地理杂谈(CHITA.2022.07.30)

(2022-07-30 03:49:31)
标签:

文化

战争30:地理杂谈(CHITA.2022.07.30)

美国US(United States)几乎可以是一种没有国名的国名,它不反映某种商标,如:不是西门子的电器而是电器的电器;国名的省略部分of America也相当宽泛,注解为:美洲的联邦之国(全称)。这说明为何拉丁美洲的国家会很在意自身并不是美国的附庸(backyard)。类似情况在英国UK(United Kingdom)的国名里含蓄起来,尽管依然使用了回指的构词法:联合王国之国,但其省略部分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很少提及如果不是北爱尔兰共和军已放弃了暴力的方式。

但,西班牙SE(The Kingdom of Spain)却不直称Kingdom;德国DE(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不简称FR,不可用英/美回指法注解为共和之国;中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不是PP或Middle Republic;更说明问题的土耳其(The Republic of Türkiye)已拒用英文Turkey(笨蛋)。显而易见,地理之名早已附有某些实存、具体的话事权的分配,这种分配以符指讯息的搭配、以组合生成人们的通用审美知觉。

如果USA真正是USA,那可能吗?转向另一种情况:欧盟EU(European Union)是宏观方位的回指,但其东侧/南侧存有明显的不平衡,这样理论的推速就停滞了。事实正是这不平衡,关系到内部的福利与分配的痛苦,重新使得人们对历史进程所造成的後果感到惊讶:对世界性质的多重划分、仿佛消失在光辉胜利的深渊的东西——依然顽强的存活!

例如:公民权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不会愿意分出自己的收益赠送它人,因而提出匹配要求,这就可以维持体面的生活。这种权力向下去挑选正义、而非相反!主体间性的道德就成为支离破碎的,最终消失到此起彼伏的对话。它并不直接产生政治的断裂,却通过对话去平衡诉求、揭示板块的漂浮与分离。

最初意识到问题的是衰老的欧洲(德/法),但言行运作的却是英/俄(分离/被拒)。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一个美洲共同体的问题:绝无可能!然後再次插入宗教的分岔:a)公元1054年基督教(Christianity)第一次大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罗马为天主教(Catholicism)、东部君士坦丁堡为东正教(Orthodox)。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东正的中心逐步向莫斯科转移。b)公元1513年马丁路德在修道院领悟「因信称义」反对罗马教廷的阶制权力;而加尔文则宣称人生就要证明自己是神之选民。另:基督教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新教(Protestantism)字面原意是抗议(罗马)的人。

先後离去的人都与自己的乡愁作了和解,唯有陌生的路人间、不能够释然地放下。

用宗教的分别去阐释政治/经济的变幻是管中窥豹,但主体特征就是斑点。新教是这斑点(抗议),18世纪工业革命里爆发,云中雾里的蒸汽机和使手工者汗颜的纺机,这解释了起源、以及自由为何可以倒转成为一种标注自我的画符的体系。

因为符号性的现代领域是爆发的、且在当时以凝固斑点的方式成型,所以理性不再鼓励相关的和解。和解、异响的行人之间的和解是没有增量意义的?历史的回忆只是一种忏悔,这已成型、爆发的东西会去抵制最初生成自己的那种创造性的品质?开放的一切,却注定重新封闭,好似春天的蚕子把透明的身体包卷。这是经济的形态,整个的结构虽然希求着变化、但可能的变化却令自己倒入无辜的迷茫。

地缘政治/宗教,只是一种新的沉睡的姿势。

姿势就是抗议,抗议就是斑点。而斑点是昨日之力,因为活泼的假寐性、现在有人提出这样的想法:a)如果意念是好的,那麽意念合并意念。否则彼此拒斥。b)不见的意念没有消失,因为它们只是合并。不是一种嚼碎。c)正确、道德、神性是晕眩的话题。酒醉的人不自由。d)能动性、多样性是如今的价值。

在盎格鲁撒克逊(Anglo Saxon)的主打世界,完全陌路的东正核心却第一次敢提出这种概念:昨日的抗议者已失去了自由之精神,要被新的抗议者而反抗!这就几乎就可以是一种谋反,因而遭到广泛质疑,比如:弱者对强者的抗争是一种悲哀。如何评价,应需重新插入上文半路而废的话题:「老欧洲」到底是什麽意思?

正规的观念性并不止单纯的商品与保障,这只是公民权,却另外要求把慰藉的宗教、能动的哲学、创造的艺术摄入生命的价值,因而工业革命是一种自由的死而复生,这解释了私有性、却也就决定了为何会有那麽多「差异性的乡愁」是注定的不可调和。

漂浮的不可调和性围绕着乡愁,就破坏了深深、内向的肌理。

这世界的沉睡身姿是一种观望,因其假寐的地理、在诧异的眩晕时分、依然伺机而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