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人行·海曙集士港十三洞桥
标签:
十三洞桥宁波古桥集仕港镇湖山村十三跨三拼石板桥省级文保单位 |
分类: 名特古桥 |
前面在余姚大隐镇所见的学士桥,原本也是十三洞桥,却因为沿溪筑路而被填埋了三洞,还能获得市级文保单位的名录。现在来到海曙区集仕港镇看十三洞桥,那是至今保持原貌的十三跨长板桥,去年头上已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我们赶到古桥时已近傍晚,远看夕阳下的十三洞桥,恰如一条金色长龙静静的卧在宽阔的水面上,蔚为壮观。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仕港镇湖山村董家自然村的十三洞桥

十三洞桥是一座叠石墩平板桥,因为有十二墩十三孔而得名,东西走向跨广德湖遗存的湖泊河上。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十三洞桥桥体完整,是海曙区最长的多孔石梁桥。

十三洞桥中间主跨桥栏外侧刻有桥名,但桥体过长河面宽阔,无法正面看到这桥名。海曙区文管所介绍:十三洞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我区最长的多孔石梁桥。 该桥基本为东西走向,横跨于广德湖旧址湖沟的湖泊河上。全长53.31米,宽2.2米,桥墩高近6米,由十三个桥洞组成,故称十三洞桥。十三洞桥的桥面用长石铺砌而成,桥面中心微微拱起,桥身两端原有步阶石各三级,现被水泥路面覆。桥栏石两侧各一孔一石,中孔各刻“十三洞桥”四个大字,上落款已于文革期间被凿去。桥墩则用圆角条石叠成。桥梁材质全为鄞江小溪石。建桥以来,经过无数次洪水的洗礼,广德湖旧址河流上的许多桥随着历史而不断消失,但十三洞桥依旧巍然屹立。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非凡毅力和聪明才智,文物价值较高。

十三洞桥的东西两堍,古桥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湖山村董家自然村,东堍民居的门牌为“董家”,西堍民居的门牌为“下董”。

十三洞桥在卫星地图上的位置,东畔南侧有一座普济寺,地图中西侧的“中基塑业”有限公司竟然与古桥也有一次密切的关系。

十三洞桥的新旧两块文保碑立于东堍南侧

新的文保碑显示十三洞桥于2017年1月,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背面还有古桥的简介。而老的文保碑显示2007年9月4日,十三洞桥被公布为鄞州区文保单位,现已划归到宁波市海曙区。

远望十三洞桥,夕阳照耀下,蓝天白云和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座卧波长桥颇为壮观。

近看十三洞桥的南侧面。网上介绍:集仕港镇湖山村,广德湖上有座古桥名叫十三洞桥。鄞西平原曾有过烟波浩淼的广德湖,北宋末年由明州人楼异废湖为田。清嘉庆年间,由当地进士董澜出资建造十三洞桥,因桥孔多达13孔而名,是宁波桥孔最多的塘河桥。桥畔原有桥亭,亭联:“暂寄足乎?欲行且止”;“请息肩矣!少坐为佳”。可惜现在桥亭已不知所踪,桥板也几经修缮。“金山隔银山,洞桥十三眼,前后千母畈,杨柳十八湾”,说的就是这里。

十三洞桥的北侧面。网上资料介绍:根据清代《甬上望族表》记载,在宋代嘉熙年间,宁波第一大孝子董黯的第四十三世孙董全八,听说集士港山清水秀,于是从慈溪迁入集士港镇湖山村,在此渔樵耕读,世代繁衍,逐步形成了董家的村落。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董家村董澜考中进士,官授江西余干县知县。在离家30余年为官期间,董澜仍心系家乡。当时董家地处湖泊河边,宽阔的河面犹如一道屏障,阻断了与对岸的交通,村民们出村进城都很不方便。于是,董澜出资牵头建造了这座十三洞桥。

十三洞桥的桥墩

十三洞桥的桥栏

十三洞桥的桥面。海曙区文管所介绍:据说于民国时期,曾有一头水牛过桥至西首第二孔时,中间一块的桥梁石板断裂而牛被夹在中间。时至2010年12月4日下午13:00左右,宁波中基塑业有限公司工人曹桂阳把2.5吨的铲车开上该桥时,造成中孔三块桥梁石板全部断裂而坍塌,南侧中孔和二侧栏板共三块及二柱同时坠落河中,桥于第二年6月23日修复时才发现被打捞上来的桥栏末断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复工程全由事故单位出资。现修复的中孔三块桥梁石为温临石塘山花岗石。

在十三洞桥上按东南西北四处张望

在十三洞桥的南侧东畔有一座普济寺

不同角度的十三洞桥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仕港镇湖山村董家自然村的十三洞桥

十三洞桥是一座叠石墩平板桥,因为有十二墩十三孔而得名,东西走向跨广德湖遗存的湖泊河上。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十三洞桥桥体完整,是海曙区最长的多孔石梁桥。

十三洞桥中间主跨桥栏外侧刻有桥名,但桥体过长河面宽阔,无法正面看到这桥名。海曙区文管所介绍:十三洞桥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我区最长的多孔石梁桥。 该桥基本为东西走向,横跨于广德湖旧址湖沟的湖泊河上。全长53.31米,宽2.2米,桥墩高近6米,由十三个桥洞组成,故称十三洞桥。十三洞桥的桥面用长石铺砌而成,桥面中心微微拱起,桥身两端原有步阶石各三级,现被水泥路面覆。桥栏石两侧各一孔一石,中孔各刻“十三洞桥”四个大字,上落款已于文革期间被凿去。桥墩则用圆角条石叠成。桥梁材质全为鄞江小溪石。建桥以来,经过无数次洪水的洗礼,广德湖旧址河流上的许多桥随着历史而不断消失,但十三洞桥依旧巍然屹立。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非凡毅力和聪明才智,文物价值较高。

十三洞桥的东西两堍,古桥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湖山村董家自然村,东堍民居的门牌为“董家”,西堍民居的门牌为“下董”。

十三洞桥在卫星地图上的位置,东畔南侧有一座普济寺,地图中西侧的“中基塑业”有限公司竟然与古桥也有一次密切的关系。

十三洞桥的新旧两块文保碑立于东堍南侧

新的文保碑显示十三洞桥于2017年1月,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背面还有古桥的简介。

远望十三洞桥,夕阳照耀下,蓝天白云和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座卧波长桥颇为壮观。

近看十三洞桥的南侧面。网上介绍:集仕港镇湖山村,广德湖上有座古桥名叫十三洞桥。鄞西平原曾有过烟波浩淼的广德湖,北宋末年由明州人楼异废湖为田。清嘉庆年间,由当地进士董澜出资建造十三洞桥,因桥孔多达13孔而名,是宁波桥孔最多的塘河桥。桥畔原有桥亭,亭联:“暂寄足乎?欲行且止”;“请息肩矣!少坐为佳”。可惜现在桥亭已不知所踪,桥板也几经修缮。“金山隔银山,洞桥十三眼,前后千母畈,杨柳十八湾”,说的就是这里。

十三洞桥的北侧面。网上资料介绍:根据清代《甬上望族表》记载,在宋代嘉熙年间,宁波第一大孝子董黯的第四十三世孙董全八,听说集士港山清水秀,于是从慈溪迁入集士港镇湖山村,在此渔樵耕读,世代繁衍,逐步形成了董家的村落。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董家村董澜考中进士,官授江西余干县知县。在离家30余年为官期间,董澜仍心系家乡。当时董家地处湖泊河边,宽阔的河面犹如一道屏障,阻断了与对岸的交通,村民们出村进城都很不方便。于是,董澜出资牵头建造了这座十三洞桥。

十三洞桥的桥墩

十三洞桥的桥栏

十三洞桥的桥面。海曙区文管所介绍:据说于民国时期,曾有一头水牛过桥至西首第二孔时,中间一块的桥梁石板断裂而牛被夹在中间。时至2010年12月4日下午13:00左右,宁波中基塑业有限公司工人曹桂阳把2.5吨的铲车开上该桥时,造成中孔三块桥梁石板全部断裂而坍塌,南侧中孔和二侧栏板共三块及二柱同时坠落河中,桥于第二年6月23日修复时才发现被打捞上来的桥栏末断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复工程全由事故单位出资。现修复的中孔三块桥梁石为温临石塘山花岗石。

在十三洞桥上按东南西北四处张望

在十三洞桥的南侧东畔有一座普济寺

不同角度的十三洞桥
前一篇:宁波三人行·海曙高桥胡家洞桥
后一篇:宁波三人行·海曙横街职湖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