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人行·北仑小港金银渡桥

标签:
金银渡桥宁波古桥小港街道桥头严村五孔叠石墩石板桥区级文保单位 |
分类: 名特古桥 |
金银渡桥是五跨的石板桥,叠石墩实心桥栏,是具有鲜明的宁波地区当地特色的古梁桥。金银渡桥在鄞镇江桥南1.2公里处,同样是鄞州镇海两县的界桥跨小浃江,据称原名为镇鄞渡桥,在民国时期鄞镇江桥改造为水泥桥前也是这样的石板桥。古桥如今地处偏僻已经荒废,有报道今年三月启动修缮工程,不过我们到访时看到一根断裂垮塌的桥梁还没有修复。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桥头严村(旧属镇海县辖)横里自然村跨小浃江的金银渡桥,又名镇鄞渡桥。

金银渡桥是一座东西走向跨小浃江的五跨三拼叠石墩石板桥,其两堍引桥特别长,远远望去如同长虹卧波特别壮观。古桥由于损毁严重,如今已被遗弃而不再有通行功能,两侧视野开阔,几乎没有任何建筑物。

因为江面宽阔,主跨桥栏外侧所刻的桥名不能轻易拍到。有记载:小浃江流经金银渡桥下时,江面宽度已经达到了50米左右,水流变得缓慢。由于流程长,流域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这一带物产丰富。

金银渡桥东堍一边有着醒目的警示牌,上面提示古桥已是危桥,禁止通行。另一边有文保碑。北仑区文保所介绍:金银渡桥东西向跨小浃江,占地130平方米,为四墩五孔石梁桥。全长46米,宽2.3米,高4.5米。木桩基础,条石干砌墩台,桥墩设有分水尖。桥面用石板梁铺就,两旁设条石栏板,望柱与栏板齐平,不饰雕。桥面中央栏板外侧阴刻楷书“金银渡桥”。桥西堍有1座凉亭,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一间,二柱五檩,五架抬梁。四根方形石柱顶部开凿“十”字形凹槽,上承木质屋顶。墙壁上嵌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助银碑4通。据碑文记载,旧系牵渡,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里人丁道生设渡,道光三十年(1850)其孙礼文募资建桥。金银渡桥建造年代确凿,在北仑区清代梁式石桥中有一定的代表性,2000年被北仑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金银渡桥的南侧面。北仑区文保所有介绍:在明代隆庆年间 (1567年~1572年),原籍安徽的丁氏,听闻这里山清水碧且远离纷扰,所以举家迁到了此地定居。但到了这里以后,才发现因为有大江相隔,村民和过往客商仅仅靠一条两头系有长绳的牵渡往返,生活上实在不方便。到了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村人丁道生出资雇工摆渡。但无论牵渡还是人渡,一旦遇上雨雪风暴,江上时常出现险情。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到了道光三十年 (1850年),由丁道生之孙丁应文为首向村民、客商、善士募资建起了石桥,一个危险的渡口从此变成了平平坦坦的石桥。

北侧面

东堍长长的引桥上满铺的石块显然是新近重修的。有媒体报道:2018年3月19日上午,位于北仑小港小浃江上的金银渡桥迎来了再次修缮的好日子。 这座168岁的古桥,经历了一个半多世纪的风雨侵蚀,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载重农用车辆对桥体的碾压,使得老桥沉降严重、整体变形、栏板倾斜,急需修缮保护。

金银渡桥的西堍,桥座上的石板似是旧的,或许3月份开始的修缮工程还在进行中,桥栏上搁桥栏板的石望柱换了一个新的。

金银渡桥西堍的引桥特别长,两边的引桥可能已经超过了桥孔部分。

近看金银渡桥。北仑区文保所的介绍:金银渡桥为4墩5孔石砌梁式平桥,全长53米(正桥长24米),宽2.40米,高2.60米。桥墩以木桩为基础,条石干砌墩台,桥墩上下游均成半圆形,墩顶叠置2块长方形巨石作枕梁石以承接桥面。桥面用3根长条石板并排纵向铺设,两旁各设石栏板5块,锁栏石6根,卯榫结构组合。

金银渡桥三拼的桥面,两侧实心桥栏板。

东侧次跨桥梁断了中间一根形成一个大空档,在这里看那叠石墩倒是难得。

金银渡桥西堍建有一座小土地庙,也可以算是一座便于行人中途歇息的桥亭吧。

北仑区文保所介绍:金银渡桥桥西堍有1座凉亭,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一间,二柱五檩,五架抬梁。四根方形石柱顶部开凿“十”字形凹槽,上承木质屋顶。墙壁上嵌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助银碑4通。据碑文记载,旧系牵渡,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里人丁道生设渡,道光三十年(1850)其孙礼文募资建桥。为了褒扬好心的捐资人,当地村民还特地在土地祠亭内立下了功德碑,以求万世流芳,充分说明了民间对金银渡桥的重视。

土地庙前亭柱上有楹联一副,当时没仔细看,其中有佛龛,顶上石块阳刻“福德祠”,墙壁上嵌有助银碑四通。北仑区文保所介绍:如今,这4块高约2.6米,宽达1.1米的捐资碑,仍然高高耸立着,上面记载了建桥的时间 “道光三十年二月告竣”、捐资人姓名以及捐资数。其中出资最多的是远在慈溪的郑芸书和郑侣乐,他们各助银2500两,这在当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今天,当人们来到金银渡桥游览,无不为古代村民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而叹服。

在金银渡桥上四处张望,无论东南西北,古桥周围都比较空旷。据北仑区文保所介绍:这座江桥之所以名曰 “金银渡桥”,意思是此桥来之不易,造桥之人必有好报,过桥之人讨个好彩头。而当地人则习惯称之 “五眼桥”,或直接简称 “江桥”。聚居桥东的丁氏称为江桥头村,今有700余村民,三成姓丁。而聚居于桥东南的严氏称为桥头严村,今有800余人,三成姓严。金银渡桥一桥连着两区,这桥也不知叠印了多少鄞州村民的屐痕,阅读了多少北仑客的往返,不经意间似乎别有韵味。它是小浃江上跨度最大的界桥,沟通了鄞东梅墟、邱隘与北仑小港、下邵等乡镇的交通。民国十二年 (1923年),金银渡桥进行了一次小整修,并重建了土地祠以及凉亭,亭柱上刻着一幅对联,引起每一位过桥之人的遐想与回味:人惟小坐,或有时领略正当月照波心。客从何来,到此地鉴观莫作峰青江上。

北仑区小港街道桥头严村清代梁式石桥中有代表性的金银渡桥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桥头严村(旧属镇海县辖)横里自然村跨小浃江的金银渡桥,又名镇鄞渡桥。

金银渡桥是一座东西走向跨小浃江的五跨三拼叠石墩石板桥,其两堍引桥特别长,远远望去如同长虹卧波特别壮观。古桥由于损毁严重,如今已被遗弃而不再有通行功能,两侧视野开阔,几乎没有任何建筑物。

因为江面宽阔,主跨桥栏外侧所刻的桥名不能轻易拍到。有记载:小浃江流经金银渡桥下时,江面宽度已经达到了50米左右,水流变得缓慢。由于流程长,流域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这一带物产丰富。

金银渡桥东堍一边有着醒目的警示牌,上面提示古桥已是危桥,禁止通行。另一边有文保碑。北仑区文保所介绍:金银渡桥东西向跨小浃江,占地130平方米,为四墩五孔石梁桥。全长46米,宽2.3米,高4.5米。木桩基础,条石干砌墩台,桥墩设有分水尖。桥面用石板梁铺就,两旁设条石栏板,望柱与栏板齐平,不饰雕。桥面中央栏板外侧阴刻楷书“金银渡桥”。桥西堍有1座凉亭,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一间,二柱五檩,五架抬梁。四根方形石柱顶部开凿“十”字形凹槽,上承木质屋顶。墙壁上嵌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助银碑4通。据碑文记载,旧系牵渡,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里人丁道生设渡,道光三十年(1850)其孙礼文募资建桥。金银渡桥建造年代确凿,在北仑区清代梁式石桥中有一定的代表性,2000年被北仑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金银渡桥的南侧面。北仑区文保所有介绍:在明代隆庆年间 (1567年~1572年),原籍安徽的丁氏,听闻这里山清水碧且远离纷扰,所以举家迁到了此地定居。但到了这里以后,才发现因为有大江相隔,村民和过往客商仅仅靠一条两头系有长绳的牵渡往返,生活上实在不方便。到了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村人丁道生出资雇工摆渡。但无论牵渡还是人渡,一旦遇上雨雪风暴,江上时常出现险情。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到了道光三十年 (1850年),由丁道生之孙丁应文为首向村民、客商、善士募资建起了石桥,一个危险的渡口从此变成了平平坦坦的石桥。

北侧面

东堍长长的引桥上满铺的石块显然是新近重修的。有媒体报道:2018年3月19日上午,位于北仑小港小浃江上的金银渡桥迎来了再次修缮的好日子。 这座168岁的古桥,经历了一个半多世纪的风雨侵蚀,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载重农用车辆对桥体的碾压,使得老桥沉降严重、整体变形、栏板倾斜,急需修缮保护。

金银渡桥的西堍,桥座上的石板似是旧的,或许3月份开始的修缮工程还在进行中,桥栏上搁桥栏板的石望柱换了一个新的。

金银渡桥西堍的引桥特别长,两边的引桥可能已经超过了桥孔部分。

近看金银渡桥。北仑区文保所的介绍:金银渡桥为4墩5孔石砌梁式平桥,全长53米(正桥长24米),宽2.40米,高2.60米。桥墩以木桩为基础,条石干砌墩台,桥墩上下游均成半圆形,墩顶叠置2块长方形巨石作枕梁石以承接桥面。桥面用3根长条石板并排纵向铺设,两旁各设石栏板5块,锁栏石6根,卯榫结构组合。

金银渡桥三拼的桥面,两侧实心桥栏板。

东侧次跨桥梁断了中间一根形成一个大空档,在这里看那叠石墩倒是难得。

金银渡桥西堍建有一座小土地庙,也可以算是一座便于行人中途歇息的桥亭吧。

北仑区文保所介绍:金银渡桥桥西堍有1座凉亭,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一间,二柱五檩,五架抬梁。四根方形石柱顶部开凿“十”字形凹槽,上承木质屋顶。墙壁上嵌有清道光三十年(1850)助银碑4通。据碑文记载,旧系牵渡,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里人丁道生设渡,道光三十年(1850)其孙礼文募资建桥。为了褒扬好心的捐资人,当地村民还特地在土地祠亭内立下了功德碑,以求万世流芳,充分说明了民间对金银渡桥的重视。

土地庙前亭柱上有楹联一副,当时没仔细看,其中有佛龛,顶上石块阳刻“福德祠”,墙壁上嵌有助银碑四通。北仑区文保所介绍:如今,这4块高约2.6米,宽达1.1米的捐资碑,仍然高高耸立着,上面记载了建桥的时间 “道光三十年二月告竣”、捐资人姓名以及捐资数。其中出资最多的是远在慈溪的郑芸书和郑侣乐,他们各助银2500两,这在当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今天,当人们来到金银渡桥游览,无不为古代村民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而叹服。

在金银渡桥上四处张望,无论东南西北,古桥周围都比较空旷。据北仑区文保所介绍:这座江桥之所以名曰 “金银渡桥”,意思是此桥来之不易,造桥之人必有好报,过桥之人讨个好彩头。而当地人则习惯称之 “五眼桥”,或直接简称 “江桥”。聚居桥东的丁氏称为江桥头村,今有700余村民,三成姓丁。而聚居于桥东南的严氏称为桥头严村,今有800余人,三成姓严。金银渡桥一桥连着两区,这桥也不知叠印了多少鄞州村民的屐痕,阅读了多少北仑客的往返,不经意间似乎别有韵味。它是小浃江上跨度最大的界桥,沟通了鄞东梅墟、邱隘与北仑小港、下邵等乡镇的交通。民国十二年 (1923年),金银渡桥进行了一次小整修,并重建了土地祠以及凉亭,亭柱上刻着一幅对联,引起每一位过桥之人的遐想与回味:人惟小坐,或有时领略正当月照波心。客从何来,到此地鉴观莫作峰青江上。

前一篇:宁波三人行·北仑小港鄞镇江桥
后一篇:宁波三人行·北仑小港安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