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人行·余姚阳明武胜桥

标签:
武胜桥宁波古桥单孔石拱桥阳明街道胜山社区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
分类: 名特古桥 |
在余姚江上看过“浙东第一桥”通济桥后,又到它的支流候青江上看单跨的石拱桥武胜桥,说是支流经过多次弯曲后也成东西走向,古桥由此也近南北走向了。武胜桥在余姚古城的武胜门外,又称大北门桥,在悠长的历史中屡毁屡建,现桥是民国年间重建,故外观齐整保存状况良好,是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阳明街道胜山社区武胜门118号南侧的武胜门桥

武胜桥是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候青江,因处于原余姚城的北门武胜门外故名,又称大北门桥。桥名刻于桥顶桥栏外侧。

我们由古桥南堍的南河沿路处停车访桥,古桥与公路间有一段较宽的绿化带,穿过树林首先看到的便是武胜桥的南堍石阶。在南堍东侧有文保碑,背面有古桥的简介。文保碑显示:2014年9月武胜桥被公布为余姚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胜桥的北堍石阶,古桥几乎没有大路相接,周围是较为密集的老式民居,门牌即为武胜门,而介绍中民国22年集资重建武胜桥的便是桥北的李家村村民。

武胜桥的南侧面。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介绍:武胜门桥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阳明街道胜山社区武胜门118号南侧。据文献记载,武胜桥初建于东晋隆安年间,以纪念官军对孙恩起义军的胜利。大约在民国初期,桥圯。民国22年,由桥北的李家村村民集资重建,并在桥南增建武圣庙,桥南建一座雕刻精,规模较大的石牌坊。武胜桥为陡拱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姚江支流候青江上。全长23米。桥顶东西栏板外侧各镌“武胜桥”三字,东西桥壁上均镌刻桥联。武胜门桥形制优美,颇具气势,是余姚古城城北的要塞,具有丰富的人文、建筑价值。

武胜桥的西侧面。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介绍:高高耸峙的武胜桥势如长虹,从桥台至桥顶如上一座小山。桥顶宽3.3米,桥堍宽4.4米,南北各有二十余石阶,两边设栏柱11条,其中有一条刻 “信女李氏助顶益方”字样。桥面上的栏柱原来刻有石狮子,今仅存残迹,但整座桥的宏大气魄仍不减当年。民国22年 (1933年),由李姓等捐资,又一次重建了武胜桥,而数年以后,武胜门与姚城其他城门都被拆平建路,武胜桥依然幸存至今。武胜门外武胜桥,又称大北门桥,出城过桥后,西北方通向上虞、方桥、泗门和姚北海滨,桥下的水路更是四通八达。1959年之前,即姚江下游的姚江大闸未建成前,东海潮汐可溯江直到武胜桥下。

武胜桥的桥座、桥拱,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介绍:桥下的圆拱,采用7块一排的8组长条拱石规整砌筑,间以横条石,至今完好无损。在桥墙部分的块石砌筑整齐有序。引人注目的是南侧桥洞内拱券板上有三个缆船石孔,

武胜桥的桥栏板和简朴的石望柱

武胜桥有桥栏,可是赭红色的石料上阴刻的桥联实在难以看清,好在网上有记载。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介绍:用以固定桥台的四条长系石伸出两对镇水龙头鳌首。龙头下四句对联。写出武胜桥的历史地域环境和重要贡献:
东西潮汐永通津,南北康庄常顺帆。武功怀归凯旋地,胜迹重新普济人。

保存状态良好的龙头桥耳,其中两个头上分别长着青草和瓦松,或许不同的龙角,看上去特别有趣。

武胜桥的桥顶上,桥顶四角的石望柱头上原刻有四个石狮子,据称是文革时被敲掉,至今还有一个可见残留的石狮腿脚。

武胜桥桥顶上有三块并排的大桥心石,都刻着漂亮的吉祥图案,中间一块完整且清晰,不知是否还是原物,两边两块磨损或碎裂,图案质量稍逊,但几乎能肯定是原物了。

武胜桥上向东看,弯曲宽窄不一的候青江。据介绍:候青江过武胜门桥、候青门桥、三官桥,接纳西江、中江、东江,向东南至皇山节制闸于三江口与姚江干流汇合。

武胜桥上向南看,前边就是南河沿路,看地图马路南侧有一大片包括王阳明故居在内的古老建筑群,可惜我们并没有深入一探究竟。

武胜桥上向西看,不远处公路桥是舜水北路跨候青江桥。

武胜桥上向北看,相对陈旧的密集的居民区。

余姚市的武胜桥形制优美,颇具气势,是余姚古城城北的要塞,具有丰富的人文、建筑价值。只是候青江新筑的混凝土驳岸过于硬朗,与古桥优雅柔美的线条不太协调。

浙江省余姚市阳明街道胜山社区武胜门118号南侧的武胜门桥

武胜桥是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候青江,因处于原余姚城的北门武胜门外故名,又称大北门桥。桥名刻于桥顶桥栏外侧。

我们由古桥南堍的南河沿路处停车访桥,古桥与公路间有一段较宽的绿化带,穿过树林首先看到的便是武胜桥的南堍石阶。在南堍东侧有文保碑,背面有古桥的简介。文保碑显示:2014年9月武胜桥被公布为余姚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胜桥的北堍石阶,古桥几乎没有大路相接,周围是较为密集的老式民居,门牌即为武胜门,而介绍中民国22年集资重建武胜桥的便是桥北的李家村村民。

武胜桥的南侧面。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介绍:武胜门桥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阳明街道胜山社区武胜门118号南侧。据文献记载,武胜桥初建于东晋隆安年间,以纪念官军对孙恩起义军的胜利。大约在民国初期,桥圯。民国22年,由桥北的李家村村民集资重建,并在桥南增建武圣庙,桥南建一座雕刻精,规模较大的石牌坊。武胜桥为陡拱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姚江支流候青江上。全长23米。桥顶东西栏板外侧各镌“武胜桥”三字,东西桥壁上均镌刻桥联。武胜门桥形制优美,颇具气势,是余姚古城城北的要塞,具有丰富的人文、建筑价值。

武胜桥的西侧面。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介绍:高高耸峙的武胜桥势如长虹,从桥台至桥顶如上一座小山。桥顶宽3.3米,桥堍宽4.4米,南北各有二十余石阶,两边设栏柱11条,其中有一条刻 “信女李氏助顶益方”字样。桥面上的栏柱原来刻有石狮子,今仅存残迹,但整座桥的宏大气魄仍不减当年。民国22年 (1933年),由李姓等捐资,又一次重建了武胜桥,而数年以后,武胜门与姚城其他城门都被拆平建路,武胜桥依然幸存至今。武胜门外武胜桥,又称大北门桥,出城过桥后,西北方通向上虞、方桥、泗门和姚北海滨,桥下的水路更是四通八达。1959年之前,即姚江下游的姚江大闸未建成前,东海潮汐可溯江直到武胜桥下。

武胜桥的桥座、桥拱,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介绍:桥下的圆拱,采用7块一排的8组长条拱石规整砌筑,间以横条石,至今完好无损。在桥墙部分的块石砌筑整齐有序。引人注目的是南侧桥洞内拱券板上有三个缆船石孔,

武胜桥的桥栏板和简朴的石望柱

武胜桥有桥栏,可是赭红色的石料上阴刻的桥联实在难以看清,好在网上有记载。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介绍:用以固定桥台的四条长系石伸出两对镇水龙头鳌首。龙头下四句对联。写出武胜桥的历史地域环境和重要贡献:

保存状态良好的龙头桥耳,其中两个头上分别长着青草和瓦松,或许不同的龙角,看上去特别有趣。

武胜桥的桥顶上,桥顶四角的石望柱头上原刻有四个石狮子,据称是文革时被敲掉,至今还有一个可见残留的石狮腿脚。

武胜桥桥顶上有三块并排的大桥心石,都刻着漂亮的吉祥图案,中间一块完整且清晰,不知是否还是原物,两边两块磨损或碎裂,图案质量稍逊,但几乎能肯定是原物了。

武胜桥上向东看,弯曲宽窄不一的候青江。据介绍:候青江过武胜门桥、候青门桥、三官桥,接纳西江、中江、东江,向东南至皇山节制闸于三江口与姚江干流汇合。

武胜桥上向南看,前边就是南河沿路,看地图马路南侧有一大片包括王阳明故居在内的古老建筑群,可惜我们并没有深入一探究竟。

武胜桥上向西看,不远处公路桥是舜水北路跨候青江桥。

武胜桥上向北看,相对陈旧的密集的居民区。

余姚市的武胜桥形制优美,颇具气势,是余姚古城城北的要塞,具有丰富的人文、建筑价值。只是候青江新筑的混凝土驳岸过于硬朗,与古桥优雅柔美的线条不太协调。
前一篇:宁波三人行·余姚凤山通济桥
后一篇:宁波三人行·余姚凤山季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