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访古·余杭仁和彰介桥

标签:
彰介桥(观音桥)余杭古桥仁和镇东风村獐山桥单孔石拱桥市级文保单位 |
分类: 名特古桥 |
在余杭塘栖古镇看著名的广济桥后,已是过了中午,就在广济桥南堍的步行街上匆匆地解决了午饭。下午又到仁和镇看一座名为彰介桥的单跨石拱桥,寻找时费了一些时间,结果彰介桥就成为了此行结伴访古的最后一座古桥。因为广济桥属于计划外的游程,可能由此耽搁而影响到了整个计划,最后原计划中径山镇的几座古桥就放弃了,留待以后再去。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东风村獐山桥自然村的彰介桥

彰介桥为单孔石拱桥,位于獐山老街前,南北走向跨獐山港。以前的獐山镇已经并入到了仁和镇,现在又升级为仁和街道,老街也看不出老街的样子了,古桥南侧的村民居住区已经全部拆除而成了一片荒地。寻找彰介桥时走了一些冤枉路,直到在奉欣路上看见“观音桥路”的指路牌时,我才想起古桥还有的另外一个桥名。

古桥两侧的桥额石上刻着彰介桥的桥名

彰介桥的南堍石阶。在余杭区看古桥后查询资料,唯独新浪中“风声琴声的博客”有许多相关内容,我当然在他那里抄了不少资料。记得曾经向李凡借阅过一本吕伟刚所著的《塘栖古桥》,又听李凡说作者也有博客,直到现在才知道“风声琴声的博客”就是吕伟刚的博客。关于彰介桥“风声琴声的博客”竟然前后写了两篇,原来古桥上曾经长时间披满了藤蔓,桥额是根本看不见的,“彰介桥”三字因此而隐姓埋名,日久天长在村民口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张家桥”,不知文保部门为什么竟然也不知晓古桥的正式名称,这也就是文保碑上“观音桥”的来历。《塘栖古桥》一书中是以《昔年观音驻世处,于今犹存彰介桥》为题来介绍彰介桥的。

彰介桥的北堍石阶。据“风声琴声的博客”介绍:彰介桥位于仁和镇(原獐山镇)东风村獐山老街前,桥南北向横跨于村中间河港之上,历史上此桥曾是往来“仁和县”与“钱塘县”的交通要道。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此桥仍是獐山乡南面各村通往獐山镇上的主要通道。彰介桥长度有近二十米,桥外观呈现拱型古桥所特有的,桥脚宽,桥顶窄的结构,因此整座桥显得平稳坚固。目测桥顶宽有二米多,整座桥高逾六米。是一座工艺复杂的单孔石拱桥。

彰介桥的东侧面。据“风声琴声的博客”介绍:据有关资料记载,彰介桥始建于明代,后世多有重建。

彰介桥的西侧面。据“风声琴声的博客”介绍:彰介桥东西两侧各有桥联一副,东侧为“经排梳齿从新建立巩千秋;缘近娥眷依旧行看逢一角”,西侧为“水势东西长流不息;虹环南北永固无穷”。

彰介桥北堍观音桥路上有四层楼居民楼,我爬上顶楼俯视古桥。

彰介桥的桥栏和望柱。“风声琴声的博客”介绍:观音桥两侧均设有宽厚结实的石拦,南坡桥石栏的立柱上还雕刻有简洁大气的纹饰。

彰介桥的桥顶上,看其石材有多种不同的颜色。

桥顶上有的桥心石,图案为常见的水纹螺旋图,只是中心点标有了鲜红的印记,不知派什么用场的。

彰介桥桥拱顶上可见置有明显的龙门石

不同角度看彰介桥

来到彰介桥上向东看,尽管古桥附近还是乡村景象,但远处的高楼似乎已不再那么遥远了。据地名网介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成立于2011年8月22日。由2001年8月原东塘镇、獐山镇、云会乡合并而成的仁和镇全镇撤镇建街而成。仁和街道办事处位于仁河大道1号。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分别为:獐山社区;新桥、平宅、普宁、葛墩、东塘、三白潭、永胜、东风、奉口、洛阳、渔公桥、永泰、花园、双陈、栅庄桥、九龙、东山、云会。2009年常住人口61000人,外来人口约15000人。仁和街道位于杭州市北翼,余杭区的腹地,距杭州主城区17公里,距临平副城区20公里。

彰介桥上向南看,眼前是一片荒地,而不久以前还是一个村民居住区,在2011年6月“风声琴声的博客”中,南堍的村民正在扩建着自己的住宅。

彰介桥上向西看,不远处是一座水闸,控制着古桥下獐山港的水位。据“风声琴声的博客”介绍:“古观音桥”所在地的獐山,是杭嘉湖地区著名的“石城”,獐山石矿已有一百多年开采历史,该矿以出产优质青石料而闻名于世,石矿始建于1893年。是清末由英国人兴建的。初始年产量在8万吨内。100多年来经历了晚清、民国和解放初期的发展,至八十年代达顶峰。 獐山石料材质优良,开采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石矿之一,由于运河水运发达便利,獐山石料通过獐山港经由大运河运往嘉兴、湖州、上海等地,据说上海外滩那些著名建筑用的都是产于獐山的石材石料。

彰介桥上向北看,迎面是居民楼和工厂,桥堍即“观音桥路”,稍向东还有些许老街的模样,据称原獐山老政镇府也距此不远。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东风村獐山桥自然村的彰介桥

彰介桥为单孔石拱桥,位于獐山老街前,南北走向跨獐山港。以前的獐山镇已经并入到了仁和镇,现在又升级为仁和街道,老街也看不出老街的样子了,古桥南侧的村民居住区已经全部拆除而成了一片荒地。寻找彰介桥时走了一些冤枉路,直到在奉欣路上看见“观音桥路”的指路牌时,我才想起古桥还有的另外一个桥名。

古桥两侧的桥额石上刻着彰介桥的桥名

彰介桥北堍有文保碑,彰介桥是杭州市人民政府2013年12月16日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文保碑上的桥名是“观音桥”而不是“彰介桥”,这中间却有着一个颇有趣味的过程。古桥北侧的道路名为“观音桥路”,挂着多块招牌的工厂原来是“余杭市矿山机械厂”,
当地人都说因为桥北曾是一座很有名的“观音庙”,因此将桥命名为“观音桥”。此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拆除,并在原址建起了工厂。

彰介桥的南堍石阶。在余杭区看古桥后查询资料,唯独新浪中“风声琴声的博客”有许多相关内容,我当然在他那里抄了不少资料。记得曾经向李凡借阅过一本吕伟刚所著的《塘栖古桥》,又听李凡说作者也有博客,直到现在才知道“风声琴声的博客”就是吕伟刚的博客。关于彰介桥“风声琴声的博客”竟然前后写了两篇,原来古桥上曾经长时间披满了藤蔓,桥额是根本看不见的,“彰介桥”三字因此而隐姓埋名,日久天长在村民口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张家桥”,不知文保部门为什么竟然也不知晓古桥的正式名称,这也就是文保碑上“观音桥”的来历。《塘栖古桥》一书中是以《昔年观音驻世处,于今犹存彰介桥》为题来介绍彰介桥的。

彰介桥的北堍石阶。据“风声琴声的博客”介绍:彰介桥位于仁和镇(原獐山镇)东风村獐山老街前,桥南北向横跨于村中间河港之上,历史上此桥曾是往来“仁和县”与“钱塘县”的交通要道。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此桥仍是獐山乡南面各村通往獐山镇上的主要通道。彰介桥长度有近二十米,桥外观呈现拱型古桥所特有的,桥脚宽,桥顶窄的结构,因此整座桥显得平稳坚固。目测桥顶宽有二米多,整座桥高逾六米。是一座工艺复杂的单孔石拱桥。

彰介桥的东侧面。据“风声琴声的博客”介绍:据有关资料记载,彰介桥始建于明代,后世多有重建。

彰介桥的西侧面。据“风声琴声的博客”介绍:彰介桥东西两侧各有桥联一副,东侧为“经排梳齿从新建立巩千秋;缘近娥眷依旧行看逢一角”,西侧为“水势东西长流不息;虹环南北永固无穷”。

彰介桥北堍观音桥路上有四层楼居民楼,我爬上顶楼俯视古桥。

彰介桥的桥栏和望柱。“风声琴声的博客”介绍:观音桥两侧均设有宽厚结实的石拦,南坡桥石栏的立柱上还雕刻有简洁大气的纹饰。

彰介桥的桥顶上,看其石材有多种不同的颜色。

桥顶上有的桥心石,图案为常见的水纹螺旋图,只是中心点标有了鲜红的印记,不知派什么用场的。

彰介桥桥拱顶上可见置有明显的龙门石

不同角度看彰介桥

来到彰介桥上向东看,尽管古桥附近还是乡村景象,但远处的高楼似乎已不再那么遥远了。据地名网介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成立于2011年8月22日。由2001年8月原东塘镇、獐山镇、云会乡合并而成的仁和镇全镇撤镇建街而成。仁和街道办事处位于仁河大道1号。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分别为:獐山社区;新桥、平宅、普宁、葛墩、东塘、三白潭、永胜、东风、奉口、洛阳、渔公桥、永泰、花园、双陈、栅庄桥、九龙、东山、云会。2009年常住人口61000人,外来人口约15000人。仁和街道位于杭州市北翼,余杭区的腹地,距杭州主城区17公里,距临平副城区20公里。

彰介桥上向南看,眼前是一片荒地,而不久以前还是一个村民居住区,在2011年6月“风声琴声的博客”中,南堍的村民正在扩建着自己的住宅。

彰介桥上向西看,不远处是一座水闸,控制着古桥下獐山港的水位。据“风声琴声的博客”介绍:“古观音桥”所在地的獐山,是杭嘉湖地区著名的“石城”,獐山石矿已有一百多年开采历史,该矿以出产优质青石料而闻名于世,石矿始建于1893年。是清末由英国人兴建的。初始年产量在8万吨内。100多年来经历了晚清、民国和解放初期的发展,至八十年代达顶峰。 獐山石料材质优良,开采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石矿之一,由于运河水运发达便利,獐山石料通过獐山港经由大运河运往嘉兴、湖州、上海等地,据说上海外滩那些著名建筑用的都是产于獐山的石材石料。

彰介桥上向北看,迎面是居民楼和工厂,桥堍即“观音桥路”,稍向东还有些许老街的模样,据称原獐山老政镇府也距此不远。
看过彰介桥(观音桥)后,时间已过了下午两点,赶回上海有近二百公里的路程,原计划在径山镇还有两座古桥只能留待以后再看了。今天虽然只看了五座古桥,但比起数量多的第一天似乎更精彩一些,诸如九跨长福桥、七孔广济桥以及两端有长堤相接的雷家桥,都是比较稀少的。至此结伴访古的记录又告一段落了。
前一篇:结伴访古·余杭塘栖广济桥
后一篇:外滩黄浦公园的0389号古银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