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访古·余杭塘栖广济桥

标签:
广济桥余杭古桥塘栖镇西北大运河上七孔石拱桥省级文保单位 |
分类: 名特古桥 |
去嘉兴海盐和杭州的余杭看古桥,我要求去看一看著名的江南四大明代石拱桥之一塘栖广济桥,李凡虽已去过几次,但还是满足了我的这个要求,放我半小时独自在古桥上走了两个来回,看到了此行最为壮观的古桥。久闻广济桥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今天如愿登桥身临其境,尽管古桥的许多细节因难以靠近而无法看清,依然被它古朴又秀丽的造型以及雄伟如长虹般的气势所折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的广济桥

塘栖广济桥又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广济桥位于塘栖古镇西北,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如今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曾经看到过书上的介绍,它与杭州市的拱宸桥、嘉兴市的王江泾桥和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并称为江南四大明代石拱桥,更是江南最著名的大型石拱桥之一。

广济桥1989年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现场没看到“省保碑”,古桥北堍东侧有大运河—广济桥的“国保碑”。这时候突然在想,2700公里的大运河成为了“国保”,这“国保碑”该有多少啊?

因为闻名的七孔长桥广济桥而在其周围形成了古镇,因为广济桥的著名而带活了塘栖古镇的旅游业。网上关于塘栖古镇以及广济桥的介绍还是比较多的。李凡把我送到了这块横置的“印章”边,它距离古桥南堍已经不远,是塘栖古镇的南入口处。

广济桥的东侧面,由于古桥高大又长,拍一个全景要两边跑好远。据百度介绍:广济桥,其始建年代不祥,已无从考证,据说桥建成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明代弘治二年一个姓陈的僧人,为了建桥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赐,也得到了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的资助。所以清光绪《塘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弘治二年建。”到了弘治十一年建成。

广济桥的西侧面。百度介绍:后世五百多年中,桥不断得到重修和修补。如今桥全长78.7米,桥面两端宽6.12米,顶宽5.2米,矢高7.75米,中孔净跨15.6米。七孔,拱券纵联并列分节砌筑,桥两坡各设石阶80级。石栏板素面,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共有望柱64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莲。广济长桥势如长虹,造型秀丽,历经500余年仍雄踞京杭大运河之上,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兴旺漕运史中。广济桥是“保”还是“拆”的争议曾延续了好几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下,投资兴建了一条复线航道,目前对老航线实施封航,使广济桥免受繁重航行压力,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广济桥的南堍石阶。由于现在是旅游淡季,古桥上游人并不太多,看到过古桥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壮观景象。

广济桥的北堍石阶

北堍与南堍稍有不同之处是在北水街上有分向两边的踏步

广济桥的石阶非常平缓,每级之间就几公分的落差,按照百度介绍为:从桥下拾级而上,台阶并不规整,更像是自然形成的,走在桥上感觉像是在爬山。

广济桥的石栏、望柱和抱鼓石,桥顶四角有凹槽,据介绍广济桥历史上曾经建过桥亭,这是用来固定亭柱的。

桥顶上有巨大的桥心石,雕刻的是常见的水纹图案。

由于古桥的高大,纵然在桥上走过,难以细看桥体的桥体细节部分。桥孔中用许多铁板加固着古桥,桥墩前后置有壮观的雕刻着镇水兽的防撞墩,各类保护措施可谓面面俱到。

近处看广济桥的侧面

近看桥洞内和防撞墩

因为时间关系古镇的其他各处景点都没有寻访,但毫无疑问广济桥是塘栖古镇的绝对主角。

站在广济桥桥顶上看两岸的仿古建筑

古桥周边的古运河中,随处可见正在开放的睡莲花。

站在广济桥顶上,向东方看,广济桥周围显然是后建的仿古建筑,不过其中还有几处是文保单位,只是没有前往一观。

广济桥上向南看,沿运河的为水南街,直接古桥的是不知什么名称的步行街。据介绍:广济桥之南的水南街,有江南阿二、川味观、肯德基乃至KTV、酒吧等休闲业态进驻,他们依托古镇的人文景观,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别样韵味。塘栖古镇正朝着一个混搭小资情调与古镇风情的潮流街区迈进,这是“左岸历史,右岸未来”的完美融合,形成了以广济桥为中心的商圈。

广济桥南的步行街

古桥南堍周围设了一些古戏台、郭璞井等景点和大运河标志,桥堍西侧运河边有人物塑像,他就是建桥有功的陈守清,据传说广济桥始建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到了明代已经坍塌。明代弘治二年一个姓陈的僧人,为了建桥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赐,也得到了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的资助。所以清光绪《塘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弘治二年建。”到了弘治十一年建成。

广济桥的南堍,稍远有游客中心和停车场,一座“塘栖影院”显然是当地的文化设施,与旅游没有关系的。

广济桥上向西方看,为保护仅有的七孔石拱桥,运河已另建改道,如今眼前风平浪静,不再通航。据百度介绍: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镇、江南水乡名镇、属杭州临平副城副中心。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塘栖是座古镇,同时也是一座新城,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风貌,但是她的魂和根还在,并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大潮中,她依然走在余杭区的前列。

广济桥上向北看,正对着古桥的是一条热闹的老街,但名为新村路。沿运河的为水北街。据介绍:水北街传承了塘栖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并引入像百年汇昌这样的老字号店铺,如法根糕点、朱一堂等,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丝棉、传统评书、箍桶等商业业态。水北街区于2008年启动搬迁修缮,2010年国庆正式对外开放。整治后第一批入驻的商铺有20多家,百年汇昌就是其中之一。

广济桥北堍的水北街和新村路

远望气势非凡的广济桥

广济桥东西两侧面

不同角度的塘栖广济桥

我在塘栖广济桥上的留影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的广济桥

塘栖广济桥又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广济桥位于塘栖古镇西北,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如今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曾经看到过书上的介绍,它与杭州市的拱宸桥、嘉兴市的王江泾桥和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并称为江南四大明代石拱桥,更是江南最著名的大型石拱桥之一。

广济桥1989年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现场没看到“省保碑”,古桥北堍东侧有大运河—广济桥的“国保碑”。这时候突然在想,2700公里的大运河成为了“国保”,这“国保碑”该有多少啊?

因为闻名的七孔长桥广济桥而在其周围形成了古镇,因为广济桥的著名而带活了塘栖古镇的旅游业。网上关于塘栖古镇以及广济桥的介绍还是比较多的。李凡把我送到了这块横置的“印章”边,它距离古桥南堍已经不远,是塘栖古镇的南入口处。

广济桥的东侧面,由于古桥高大又长,拍一个全景要两边跑好远。据百度介绍:广济桥,其始建年代不祥,已无从考证,据说桥建成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明代弘治二年一个姓陈的僧人,为了建桥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赐,也得到了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的资助。所以清光绪《塘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弘治二年建。”到了弘治十一年建成。

广济桥的西侧面。百度介绍:后世五百多年中,桥不断得到重修和修补。如今桥全长78.7米,桥面两端宽6.12米,顶宽5.2米,矢高7.75米,中孔净跨15.6米。七孔,拱券纵联并列分节砌筑,桥两坡各设石阶80级。石栏板素面,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共有望柱64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莲。广济长桥势如长虹,造型秀丽,历经500余年仍雄踞京杭大运河之上,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兴旺漕运史中。广济桥是“保”还是“拆”的争议曾延续了好几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下,投资兴建了一条复线航道,目前对老航线实施封航,使广济桥免受繁重航行压力,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广济桥的南堍石阶。由于现在是旅游淡季,古桥上游人并不太多,看到过古桥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壮观景象。

广济桥的北堍石阶

北堍与南堍稍有不同之处是在北水街上有分向两边的踏步

广济桥的石阶非常平缓,每级之间就几公分的落差,按照百度介绍为:从桥下拾级而上,台阶并不规整,更像是自然形成的,走在桥上感觉像是在爬山。

广济桥的石栏、望柱和抱鼓石,桥顶四角有凹槽,据介绍广济桥历史上曾经建过桥亭,这是用来固定亭柱的。

桥顶上有巨大的桥心石,雕刻的是常见的水纹图案。

由于古桥的高大,纵然在桥上走过,难以细看桥体的桥体细节部分。桥孔中用许多铁板加固着古桥,桥墩前后置有壮观的雕刻着镇水兽的防撞墩,各类保护措施可谓面面俱到。

近处看广济桥的侧面

近看桥洞内和防撞墩

因为时间关系古镇的其他各处景点都没有寻访,但毫无疑问广济桥是塘栖古镇的绝对主角。

站在广济桥桥顶上看两岸的仿古建筑

古桥周边的古运河中,随处可见正在开放的睡莲花。

站在广济桥顶上,向东方看,广济桥周围显然是后建的仿古建筑,不过其中还有几处是文保单位,只是没有前往一观。

广济桥上向南看,沿运河的为水南街,直接古桥的是不知什么名称的步行街。据介绍:广济桥之南的水南街,有江南阿二、川味观、肯德基乃至KTV、酒吧等休闲业态进驻,他们依托古镇的人文景观,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别样韵味。塘栖古镇正朝着一个混搭小资情调与古镇风情的潮流街区迈进,这是“左岸历史,右岸未来”的完美融合,形成了以广济桥为中心的商圈。

广济桥南的步行街

古桥南堍周围设了一些古戏台、郭璞井等景点和大运河标志,桥堍西侧运河边有人物塑像,他就是建桥有功的陈守清,据传说广济桥始建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到了明代已经坍塌。明代弘治二年一个姓陈的僧人,为了建桥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赐,也得到了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的资助。所以清光绪《塘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塘栖镇,弘治二年建。”到了弘治十一年建成。

广济桥的南堍,稍远有游客中心和停车场,一座“塘栖影院”显然是当地的文化设施,与旅游没有关系的。

广济桥上向西方看,为保护仅有的七孔石拱桥,运河已另建改道,如今眼前风平浪静,不再通航。据百度介绍: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镇、江南水乡名镇、属杭州临平副城副中心。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塘栖是座古镇,同时也是一座新城,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风貌,但是她的魂和根还在,并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大潮中,她依然走在余杭区的前列。

广济桥上向北看,正对着古桥的是一条热闹的老街,但名为新村路。沿运河的为水北街。据介绍:水北街传承了塘栖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并引入像百年汇昌这样的老字号店铺,如法根糕点、朱一堂等,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丝棉、传统评书、箍桶等商业业态。水北街区于2008年启动搬迁修缮,2010年国庆正式对外开放。整治后第一批入驻的商铺有20多家,百年汇昌就是其中之一。

广济桥北堍的水北街和新村路

远望气势非凡的广济桥

广济桥东西两侧面

不同角度的塘栖广济桥

我在塘栖广济桥上的留影
前一篇:结伴访古·余杭东湖长板木桥
后一篇:结伴访古·余杭仁和彰介桥